第(1/3)頁
大明的將士從三邊各處出兵了。
唐寅一路領兵三萬八千,是各路人馬中數量最多,構成人員也最為復雜的一路人馬,除了騎兵之外,還有步兵等兵種,運送的輜重也非常多,包括各種火炮和新式的火器,加上之前秦纮在任三邊時所發明出來的各種戰車。
這路人馬,可說是大明邊軍最精銳之所在。
徐經騎在馬上,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正式的出征,這次跟前兩次出兵有極大的不同,讓他志得意滿,似乎從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
“伯虎,你看這綿延的隊伍,各路人馬遙相呼應,這一門門的火炮,每個將士都能配備燧石銃,指哪打哪,看看我身上的配備,這要是真遇上韃子,那可真就是三下五除二……”
徐經驅馬到唐寅的馬旁,跟唐寅吹噓他自己的見聞。
但實際上唐寅所看到的,要比他更多。
唐寅道:“那又怎樣?西北出兵,不一向如此?”
徐經擺擺手道:“錯了,我問過西北的將士,他們說以前出兵,從來沒這么準備充分過。你的那位前任,也就是如今為總憲的王軍門,別看他在三邊時,沒帶兵打一場像樣的戰事,但他可是個很會積累邊儲的人,經過他打理這一年時間,三邊可說是糧倉充足,為這一戰做了充分的準備。”
這就說到了王瓊的攢錢攢糧能力。
雖然皇帝對王瓊先前的表現有些不滿意,但也僅限于王瓊在戰局上未能做到突破,花馬池一戰的責任也不在王瓊。
而王瓊雖被調回京,也是升職留任,如今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可說是位列七卿。
王瓊留下的寶貴資源,成為唐寅進軍不可或缺的基礎。
唐寅道:“就算這一仗是準備充分,但沒人敢保證能取勝。莫說韃靼人未必會與我們一戰,就算是一戰,若他們集中優勢兵力,我們在草原上也未必能討得便宜。先前寧夏邊陲一戰,韃靼人也開始利用火器與我們對攻?!?br>
“就他們那火器?呵呵,算了吧。”
徐經一臉不屑的樣子,“這不由讓我想到了朝鮮人的火器,這莫說是把這路人馬帶進朝鮮,就說隨便調個一千兩兵馬,還不隨便就把朝鮮給占了?就說女真人……遼東的資源也夠豐富的,兵馬和糧草配備,跟西北還是有極大的差距啊?!?br>
當唐寅聽到這里,心中不由有些失落。
因為遼東一戰,他屬于鎩羽而歸,不過他自己也能體會一下徐經所說的,也的確如他所見,遼東各路人馬雖然也配備了大批的火器,但與三邊這些正規且完善,甚至到充盈的火器相比,遼東各路兵馬仍舊會顯得資源不足。
這就在于,大明在軍需配備上,一向都是先供應三邊,畢竟這里才是大明邊務防備的重點。
“伯虎,我還有個想法,你說這大明邊軍的配備,越來越齊備,等過個一兩年,遼東的軍事配備也強了起來,火器也像西北這么多,就算是我帶兵出征,也能打勝仗,且還是輕松的那種?!毙旖涖裤街?br>
唐寅道:“你覺得朝廷會讓你一介舉人去領兵作戰嗎?”
徐經聽了之后很尷尬。
別人沒拆我的臺,結果你倒先拆臺起來,朋友就是這么不給面子的?
唐寅似乎也覺得自己的話說得不中聽,他道:“若此戰,你的確能立下軍功,我也會跟朝廷上表,嘉獎你的功勛,并讓你從低做起,大明以舉人出仕,且做到高位的,也是不乏其人的?!?br>
徐經嘆道:“本來我還指望,過幾年之后,朝廷能讓我重新參加會試,讓我考取進士?,F在想來,已沒有心思去應科舉,還不如舉人出仕,好好做你的左膀右臂,將來或許真如你所言。有那位蔡國公的相助,何愁在軍中沒出路呢?”
唐寅聽徐經提到張周,心情登時又有些失落。
因為他自己也感覺出來,最近幾年的成功,看似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也少不了張周在背后推波助瀾。
正因為張周師弟的這層身份,讓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
……
……
京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