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兄,我聽說你有個族妹嫁去了硚口鎮的東山村,是吧?” “確有這么回事,劉兄為何問起這個?” “是這樣,我欲將小兒送去東山村的村學念書,所以想在東山村找個人家讓小兒寄宿,不然每日往返于縣城,這實在是太遠了。” “什么?我記得李兄不是費了挺大力氣才將令郎送去縣學嗎?為什么要轉去東山村的村學。” “李兄,我可將緣由告知于你,但你可得保密,千萬不能外傳?!? “劉兄,我的為人你還不放心?” “我自然是信得過李兄的,不過多余說這一嘴罷了。 是這樣,前幾天張縣丞將兩個兒子全部送去了東山村的村學,據說是那里來了一個很是了不得的夫子。繼張縣丞之后,鄭主簿也將孫子和外孫也都送了過去,縣里其他財主也陸續送了家里的子弟過去。所以我這才……” 而這李兄聽完之后立馬動了心思,想要將自家的兒子也送去東山村的村學。 …… 張縣丞給兩個兒子轉學的消息傳開之后,東山村的村學一夕之間變成整個徐奉縣最熱門的學堂。 最近家里但凡有點門路的,要么在給孩子辦轉學,要么就在打聽村學的夫子是何方神圣。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轉入村學,孫景澄的臉色也一天臭過一天。 從縣城轉學來的孩子都可以上進階班,十二人小班在十天之內變成了三十六人的班級。 就這個數字,還是因為孫景澄以人手不足為由停止招生才控制住的。 如果真敞開了收,指不定能收多少學生回來。 孫景澄這人責任心強,在不降低教學質量的情況下要照顧到三十六個學生,便只能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更何況他還得負責啟蒙班每天的教學內容。 孫管家只負責給啟蒙班講課,但是講什么內容,這都得他提前準備好。 如此高負荷地工作了幾天,孫景澄只覺得自己快要累死了。 這天放學之后到了云家,他先是破天荒地指使阿佑給他捶肩按頭,接著又惦記起了安之的雞腿。 因為安之喜歡啃雞腿,所以每次家里燉了雞,她都獨享一只雞腿,哪怕后來家里吃飯的人口逐漸增多,這個習慣也未曾改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