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時,有了一位知名教授的幫助,他們完成論文的進度非常喜人。 半個月之后,他們的第一篇論文《關于植物與病原物協同進化的直接調控機制》成功出爐。 在諾克斯教授的介紹和推薦下,陸時羨將這篇論文投遞到《cell》上。 這還是他第一次親手在cns上投遞論文,他感覺自己點擊發送郵件時的右手都在微微顫抖。 他雖然已經算是見過世面的人。 但沒辦法,越在乎就會越緊張。 旁邊,諾克斯終于找到自己身為導師的優越感。 “放輕松點!不就是《cell》嗎?” “我第一次在《nature》上發表論文時毫無反應,因為我的老師告訴我掛上他的名字,很容易過稿。” “現在掛了我名字,我相信效果也是一樣的。” 聽到這句話,陸時羨止不住的在心里吐槽。 這年頭就連導師是誰都進入到凡爾賽的范疇了嗎? 諾克斯的導師可是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獲得者,生化遺傳學之父! 這位一出馬自然是不同凡響,哪怕只是掛個名字的論文也將受到這些期刊的高度重視。 追逐成功者不是普通人的專利,這些頂級期刊也一樣。 當然,這也可能跟諾獎獲得者哪怕只是隨手做出的成果,也甩出其他一般水平高校教授一條街有關。 至于諾克斯的名字能不能達到這個效果。 陸時羨還是覺得自己不予評價了吧,免得提及到他的痛處。 ...... 米國米蘇里植物園。 辦公樓三樓里的主任辦公室里。 年近七十五的彼得·勒溫正戴著眼鏡在瀏覽電腦上的一篇稿件。 如果說四十歲是進行科研工作的最好年齡,五十歲是獲取榮譽的最佳年齡,那么到了他這個年紀便對一切榮譽和身份都已經看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