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人說趙家靠欺負孤兒寡母上位,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重用文官。 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只讀了教科書上某一個節選事件,得出來的標簽化刻板印象,是一種孤立歷史觀。 中國歷史是一整套社會發展史,中國人極其注重歷史記錄,并且注重史料藏書。 為什么? 因為中國人從很早就明白,史料是文明延續的重要文獻,史料中提供了許多坑,后代的改進,無論是民生、政治還是軍事,都需要參考史料。 所以中國歷史是一套嚴謹的社會演變史,是歷朝歷代承上啟下相互聯系的。 孤立看到宋史,是不完整的。 唐朝立國后,皇室靠門閥世家治國。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門閥世家膨脹、僵化,完全阻斷了寒門士子的上升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史之亂其實是一次階級斗爭,是邊疆投身無門的寒門士子發起的一次對門閥世家壟斷的戰爭。 安史之亂爆發于公元755年,安祿山在757年就死了,而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 如果這場叛亂只是安祿山個人的野心,自然是會隨著安祿山的死而快速瓦解。 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卻是階級矛盾的集中爆發。 此后,就迎來了藩鎮割據時代。 直到唐末,不得志的寒門士子黃巢在黃河邊殺光了五姓七望的千年貴族們,中國古代社會的結構突然斷了層。 傳承了千年、掌握知識的世家貴胄們,沒了。 社會的權力、道德和輿論高地,出現了真空。 于是,五代十國才進入了最血腥殘暴的亂世。 幾乎每一代的中原皇帝快速上位后,都想要重現大唐榮光,一統天下。 然而,他們都沒能解決一個問題:貴族們沒了,如何治理這個天下? 頻繁的政變和戰爭,消磨了所有人的耐心,皇帝們在亂世中無法找到新的制度來填補被毀滅的舊制度。 直到趙匡胤的出現。 宋太祖能被那個人列入其中,不僅僅是他開創了大宋。 他在已經腐朽、消失的舊制度解體后,重新締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結構。 這個社會結構就是啟用文人治國。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它的背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推出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政,并且結合民生、經濟、軍事、政治都一系列復雜的因素來做綜合考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