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過去的時代,文人在帝國的話語權是很低的。 到了宋朝,如果你是一個普通農家學子,只要你會讀書,你就能在當今天子的大殿里做題考試,并且躍龍門。 大宋歷代的宰相,基本上出自寒門。 我們可以簡約地稱呼這個制度叫做:文人精英治國。 文人精英治國在大宋朝第一次登上舞臺的成效是什么呢? 良田從宋初的2.95億畝,到北宋末年漲到7.5億畝左右。 然而,任何體制剛出來后,沒有前人的借鑒,都容易走極端。 大宋朝就是在這么一個開創性的體制上,走向了文盛武衰的極端。 當然,這個過程中,宋太宗趙光義是個催化劑,他過分的重文而壓制武將。 這才是歷史的脈絡。 到了明清,讀書人治國已經是既定規律,所以明清基本上可以維持近三百年,中途沒有大規模內亂。 即便是后世,也沿用了讀書人治國。 到工業時代,世界崛起的強國,基本上是讀書人精英治國的理念,從政者,也都是名牌大學畢業。 只有搞清楚這一點,才能對目前大宋朝的內部吏治做客觀的整改,從而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就是歷史的真正意義。 回到趙寧此時此刻在朝堂上的安排,這份安排并不是張口胡來的。 趙鼎是建設性人才,這種人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秦檜是毀滅性人才,這種人才,其實很多,但做到秦檜這個份上的,卻很少。 所以,整頓這一次的大規模官吏,需要秦檜上手。 而真正解決官員冗余、人浮于事,則需要新的制度。 這種建設性的工作,難度才是最大的。 所謂的《大宋冗余官員裁汰策論》、《靖康官員考績條則》都是要和新政取得聯系的。 例如許多多余的官員,要么滾蛋,要么去老老實實做監鎮官。 也就是把盤子鋪開,把官僚體系從擁擠理順。 至于此次案件,無疑是加速了大宋朝審計院和軍督府的大規模建設。 大殿內鴉雀無聲,群臣驚懼而不敢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