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義行天下的墨子-《歷代王朝更迭》
第(2/3)頁
墨子的主張里有一條十分特別,即“非樂”,反對音樂等一切藝術。之所以有這樣奇怪的想法,是因為墨子認為藝術雖好,但是會使人沉溺其中,百姓耽之則影響耕種紡織,君臣耽之則妨礙處理政務,既不合圣王行事原則,也不合人民的利益。這個主張可以說將墨子骨子里的平民性格暴露無遺。
古代百姓長期處于無力反抗的卑下地位,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總是寄托于鬼神,墨子作為一個平民同樣有著這種天真樸素的信念。他在主張理性的同時堅信鬼神的存在,因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而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在墨子的觀念中,鬼神能夠辨別善惡,具有賞善罰暴的威懾作用。
墨子一生都在宣揚他的平民理想,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太過烏托邦,沒有哪一個追求霸主地位的諸侯國給他提供施行這些主張的空間,墨子的理想以悲壯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失敗不是可恥,在眾人皆爭奪利益的時代,有這樣一個不求私利,唯求為天下之人謀利的墨子,多少使一個刀光劍影、橫尸遍野的時代有了一點暖意。墨子心系天下最苦之人,雖敗猶榮。
俠之大者,義行天下
中國有一種精神叫做“俠”,俠者,以己之力鋤強扶弱也。通常,在人們的印象里,俠總是身背一劍飄蕩于江湖,以高超的武藝救人于危難之中而不圖名利。俠的出現意味著希望的到來。亂世之中,往往有俠,墨子便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大俠。
如金庸在《神雕俠侶》中所說,“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而墨子一生所為乃是天下所有勞苦百姓,“大俠”二字他當之無愧??v觀墨家思想,無論是兼愛非攻、尚同尚賢,還是節用節葬、天志明鬼,最終指向都是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
行俠之人最看重的莫過于一個“義”字,對于“義”不同人有不同解釋,在墨子那里,義乃天下萬民之大利,為天下百姓謀利就是義。《貴義》篇一開始,墨子就指出“萬事莫貴于義”,他的一生就是游俠行義的一生。
《史記·游俠列傳》中說:“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薄妒酚浖狻分姓f:“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于世者,謂之游俠。”
墨子行俠,依靠的不是神奇的武功,而是巧妙的智慧。墨子反對不義之戰,向來主張以防守為主,止楚攻宋之事深刻反映了墨子的俠義風范。
宋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弱國,北有晉,南臨楚,夾在兩國之間的宋國常常面臨戰事的威脅,生產不斷遭到破壞。楚惠王時,公輸班為楚國制造了攻打宋國的云梯,此時,墨子身在齊國,聽聞此消息便立刻趕去解救宋國。從齊到楚,路途遙遠,墨子用了十天十夜才到達楚國都城郢,以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