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義行天下的墨子-《歷代王朝更迭》
第(3/3)頁
至于磨破了鞋、磨爛了腳。墨子剛到郢便不顧舟車勞頓,徑直找到公輸班,勸說他放棄攻打宋國。
在公輸班處,墨子說道:“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币环实霓q論使得公輸班無言以對,只有暗自嘆服。然而,當時楚王已經在做攻宋的準備了,要想阻止攻城只能說服楚王。在公輸班的引薦下,墨子見到了楚王。墨子指出強楚攻打弱宋猶如“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形象地揭示了楚攻宋的毫無意義。
公輸班和楚王雖然覺得墨子的話很有道理,但仍堅持攻宋。墨子明白,只憑空言阻止不了楚國,只有讓楚王明白這場戰爭楚國無勝算,才能徹底打消楚王的計劃。當著楚王的面,墨子和公輸班展開了一場攻防的演習,“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距(拒)之”,公輸班的進攻器械已用盡,墨子的防守器械還綽綽有余。為讓楚王徹底死心,墨子亮出了撒手锏,告知楚王墨家弟子禽滑厘等300人早已準備好守城之器等待楚軍,楚軍此行必無勝算。事實面前,楚王攻打宋國的計劃只好作罷。
除此之外,墨子還先后全力勸阻過魯陽文君對鄭國的攻伐和齊國對魯國的攻打,他以無畏的勇氣,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技術使無數平民百姓免于戰爭的戕害。
墨子周游列國,為實現心目中的“義”四處奔走,然而他提倡的“義”在當時其實只能是美好的空想,根本不符合各國稱霸的要求,天下更看重的是利而非義。因此,墨子推行義的活動很多時候是受挫的?!顿F義》篇記載過這樣一件事,一次墨子在由魯國到齊國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舊友,墨子的滿面塵土和枯槁的形容讓這位朋友十分傷感,他說天下已經沒有幾個講義之人了,勸墨子就此停止這種操勞的行義活動。墨子卻說:“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反叛精神正是墨子俠之精神的體現。
在墨子心中,義是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的東西。他認為人可以因為一言之爭而殺身,因為這種爭論是為了捍衛“義”,為義而死是偉大的。墨子重義輕利,這種品格也頗有俠者之風。在墨子看來,就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也絕不可以義換利。墨子有一弟子叫高石子,是衛國卿大夫,享受著衛王賜予的豐厚利祿,然而因為衛王始終不采納高石子的主張,高石子毅然拋棄衛國的高官厚祿,到了齊國為官。墨子得知自己的弟子能夠做到“背祿向義”,十分贊賞,并告訴他,只要合乎道義,就算被人詬罵也無所謂。
墨子是俠,但不是獨行之俠。墨子心懷“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的崇高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幾乎長年在外游說。幾年的奔走呼喊使他深深感受到一己之力的渺小,所以在30歲之前,墨子就開始廣受弟子,培養為墨家之義而獻身的志士。在墨子的教導下,墨家弟子以自苦為樂,以救世為己任,成為“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墨俠。
墨家在墨子之后逐漸衰落,墨家學說幾乎無人問津。然而時隔千年,如今,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再次走近墨子的世界時,我們仍能感受到一個俠骨錚錚的墨子。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897.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