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兵家孫臏-《歷代王朝更迭》
第(1/3)頁
龐涓是魏國人,孫臏(孫臏原名已失傳,是因為受了臏刑,所以世稱其為孫臏)是齊國人,傳說兩人曾一同拜在鬼谷子門下做學生。
鬼谷子是衛國人,是一位隱逸的高人,隱居清溪鬼谷,自號鬼谷先生。他不像孔夫子那樣整日為天下亂局憂心,也不像普通人那樣為一餐一飲而焦慮。據傳有人曾看見他出入云夢山修道采藥,說他已經達到了辟谷(即不需吃東西也能長生)的境界,更有人說他早已打破輪回,可以隱形入云,又可以撒豆成兵。這些當然都是好事浮夸者的不實傳言,不過從中至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他有高深莫測的本領;第二,他平日深居簡出。正是這樣,他給人造成神秘的印象,引來眾多的猜測和傳說。
此外,蘇秦和張儀也是鬼谷子的學生。一般而言,學生的思想深受老師的影響,所以以學生反觀老師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鬼谷子的學問大體應該在縱橫術和兵法這兩個相通的領域。
言歸正傳,說回孫臏、龐涓。孫、龐兩人一道學兵法,每日吃飯讀書都在一處,又時常談及學習心得和未來夢想,感情日篤。不久,龐涓收到消息,說魏王正在四處納賢,所以就決定去魏國看看能否得到魏王的賞識,一展所長。臨別時,龐涓對孫臏說:“若我在魏國得勢,必定請奏魏王,邀師弟下山,一展抱負。”孫臏被龐涓的情誼感動了,灑淚與之話別。
幾年過去了,龐涓憑借所學在魏國立穩腳跟,當上了上將軍,統領當時戰斗力最為強悍的魏武卒。龐涓從來都以吳起作為自己的榜樣,希望能夠建立吳起那樣的軍功。他也確有為將之才,在他的帶領下,魏武卒打得魏國周圍的小國全無還手之力。不多時,宋、衛、魯、鄭相繼來魏國朝貢。
其實,龐涓比之吳起,稍有遜色。吳起不光是一代戰神,還是一位政治改革家,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吳起每次舉兵,都不是著眼于一池一地,或是一時的勝敗,他以魏國的發展為大局,從容制定進擊退守的戰略,故而終能成就魏國霸業。
可是龐涓任將的時候,魏國的國君是魏惠王,即《孟子》中經常提到的梁惠王(戰國時,魏國首都是大梁,所以魏通常也被稱為梁)。當時魏國正處于一個非常奇妙的轉折點上。一方面,經過文侯的改革變法,到武侯一代的蓄積壯大,魏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鼎盛;可是另一方面,文侯時那種積極進取的心氣兒和志向早已被消磨殆盡,所以人才供給也出現了斷層。這并非說魏國沒有人才,而是對人才的利用不當,比如商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魏惠王不但沒有重用商鞅,反倒白白把他送給了世仇秦國,這為日后秦國滅掉魏國、統一天下埋下了隱患。
龐涓沒有吳起的深謀遠慮,出兵打仗時的意圖自然也不一樣。吳起取得西河之地對于魏國抵擋秦國是有戰略意義的,而龐涓出兵卻只為成就個人功名,這就是曹操所痛惡的“慕虛名而處實禍”。
勝利的喜悅很容易叫人頭腦發熱,所以打了幾個勝仗的龐涓在魏國資望飆升,上至國君,下至黎民,沒有一個不把他視為魏國未來的希望所在。龐涓自己也對自己很滿意。這時他又想起了還在深山隨著師父學藝的師弟孫臏,于是向魏王舉薦,又差人把消息告訴孫臏,讓他來魏國投奔自己。
接到消息的孫臏一下子躊躇起來,久居深山,整日對著的是山間的日升月落,聽的是溪唱蟲鳴,數的是花草枯榮,他當然想要下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變成了什么樣子。可是他與龐涓不同,他對俗世功名并不那么熱衷,而且自覺師父鬼谷子的學問手段還未能學全,所以突然要走,竟有些不舍。
經過一番思考,孫臏還是決定出山。懷著對新生活的熱望,孫臏來到了師兄龐涓所在的魏國。幾年不見的師兄弟兩個都顯得非常激動,少不了談及過去幾年彼此的生活,更少不了在暗中考校彼此的學問有無長進。雙方有問有答,龐涓驚奇地發現,這位孫師弟的學問成就竟然遠遠地將自己甩在后面了——難道這真是“肉食者鄙”,自己被過于舒適的生活和俗世的享樂腐蝕、禁錮了?越想越害怕,不僅是因為自己學問的停滯不前,更害怕孫臏將憑其才學獲得魏王的寵信,取代自己在魏國的地位,那么他龐涓多年以來的奮斗就要化為烏有了。
人的心理真的很奇怪,很難用理性分析,因為很多時候人們所想的不是將蛋糕做大,而是一心只想著自己必須分到那塊最大的蛋糕,由此引發出無數的明爭暗斗。龐涓并沒有吳起、翟璜那樣的胸襟,他首先不是忠于自己獻身的事業,而是忠于自己的功名。假若孫臏能夠與自己一起輔佐魏王,何愁霸業不成?將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始兴县|
秭归县|
长沙市|
图木舒克市|
临猗县|
大新县|
专栏|
福州市|
永兴县|
福泉市|
平遥县|
鄂伦春自治旗|
柞水县|
开鲁县|
土默特右旗|
应城市|
谢通门县|
昔阳县|
朝阳县|
伊宁市|
德清县|
天台县|
安平县|
晋城|
嘉义市|
陕西省|
湘乡市|
浮梁县|
唐山市|
广西|
临潭县|
政和县|
邢台县|
南丰县|
红河县|
南陵县|
信丰县|
乐业县|
康保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