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恢復文、襄霸業的歷程-《歷代王朝更迭》
第(2/3)頁
晉悼公向臣下征求意見,正卿韓厥力主救宋,認為這是鞏固晉宋聯盟的關鍵。晉悼公于是親自帶兵,駐扎于臺谷。晉楚兩軍在靡角之谷遭遇,楚軍不戰而退。
次年,在晉國主持下,晉、宋、齊、衛、曹等八國軍隊聯合包圍彭城,韓厥則率軍隊直接進攻鄭國。不久,鄭國于洧上大敗,彭城也堅持不住,向晉國投降。這樣,晉國率領諸侯一氣為宋國奪回四邑,討伐了叛賊。
為了進一步鞏固晉宋聯盟,晉國又窮數月之力攻下妘姓小國,將其封給了宋國右師向戎。這一仗打得非常艱苦,但晉國這種不惜代價為盟國盡力的行為既鞏固了晉宋聯盟,也吸引了其他弱小國家加入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可以說,為宋國奪回彭城這一戰極大地提高了晉國的聲望,成為其謀求復霸的先聲。
二、拉攏齊國,解除東面威脅。
齊、晉兩國的關系一直非常微妙,鞍之戰中,齊國戰敗,此后雖向晉國納貢求知,但卻從未真心屈服。齊國一方面對晉國態度驕橫,以保持其昔日霸主的尊嚴,一方面卻也不敢真的使齊、晉關系破裂。而齊與楚夾擊晉國的計劃因為中間有魯、宋、衛等小國而無法真正實施,況且齊國作為東方的老牌霸主,也無法像鄭國那樣屈尊事楚、仰人鼻息。
晉悼公與諸侯商議救宋之時,齊國國君十分傲慢,只派大夫崔杼出席,次年包圍彭城正式作戰時,齊國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宋國危機化解后,晉侯遣使指責齊靈公,靈公懼怕晉國討伐,將太子光送入晉國為質,此事方才罷休。
但僅僅兩年之后,齊國又故態復萌,指使滕、薛、邾不參加晉悼公在戚地召集的會盟。晉國公卿知窯故意使魯國孟獻子傳話于齊靈公,威脅說若齊國仍阻撓晉國稱霸,則必然將引火自焚。孟獻子果然將這番話轉告給了齊靈公,而當同年冬晉悼公再次于戚召集諸侯會盟時,齊國大夫崔杼以及周邊的小國便都按時參加了。
會盟于戚后的第二年,晉悼公借周天子之命邀集諸侯會盟于雞澤,此次參與會盟的還有周天子的卿士單頃。悼公派士匄邀請齊靈公前來會盟,齊靈公有心拒絕前往,但又懼怕晉國以此為名討伐齊國,最后采取了折中之策,自己與士匄盟誓于齊郊,而派太子光前往雞澤參與會盟。
這樣,悼公在處理與齊國的關系時采取了威而挾之的態度,一方面給齊國留有余地
(本章未完,請翻頁)
,保存其曾經作為霸主的尊嚴,一方面也絕對不允許其在諸侯面前做出任何不利于晉國霸業的行動。晉國君臣通過高明的政治手腕將齊國牢牢地控制在了晉國的聯盟之中。
三、南納吳國,東線牽制楚國。
晉、吳之間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巫臣使吳之時。悼公之時,吳國逐漸強大起來,漸漸成為可以與楚國相匹敵的大國。楚國曾派子重率軍侵吳,結果部隊反而為吳軍截斷,只得大敗回師,楚國的駕邑也為吳國奪得,子重憂憤慚愧之下不久也病死了。就在楚侵吳的同一年,悼公會盟諸侯于雞澤,原定要參加的吳王壽夢因道路阻隔未能按與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