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恢復文、襄霸業的歷程-《歷代王朝更迭》
第(3/3)頁
三年后,吳國主動派大夫壽越出使晉國打聽盟會之期,晉國為了表示對吳國的尊重,于是先派魯、衛二國與吳王在善道盟會。公元前568年九月,悼公于戚舉行盟會時,吳國則正式參加,這是吳國第一次以諸侯的身份參與中原地區的會盟。
而吳國加入盟約對晉國來說意義也非常重大,從此晉國又多了牽制楚國的砝碼和勝算,自景公以來從東線牽制楚國的戰略計劃得以實施。
四、服鄭疲楚,悼公中興霸業。
鄭國的統治者一直十分狡猾,在晉、楚之間猶疑觀望,尋找合適的投靠者,以期為本國尋求最大的利益。晉國雖然是要與楚進行爭奪,為了避免兩虎相爭雙方都遭到削弱的局面,遂將打擊的重點放在了鄭國。
而悼公的臣下也根據三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實有效的計策:鄭國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晉國,距離楚國則較為遙遠。晉國多次進犯鄭國,但楚軍一來救鄭,晉軍便自行散去。如此反復多次,楚軍士氣低落,軍隊疲敝,軍糧輜重也難以為繼。而晉國的盟友吳國則從側面對晉國的行動加以配合。長此以往,楚國自顧不暇,自然也就無力加強對鄭國的控制了,鄭便漸漸從楚國陣營中脫離了出來。
晉國服鄭的戰爭自韓厥、荀偃為救宋國大敗鄭兵于洧上開始,前后持續了十余年。悼公先是兩次于戚地會盟,駐重兵于虎牢,對鄭國起到威懾作用,迫使其議和。鄭國在晉楚爭奪霸權的過程中受害深重,后來干脆采取唯強是服的政策,根據晉楚兩國勢力的大小來決定自己的歸屬。
而晉國圍鄭救宋的第八年,晉悼公召集了宋、衛、魯、齊、曹等十二個國家在戲會盟,迫使鄭國再次向晉國議和。兩年之后,鄭國徹底向晉國屈服,派遣使者以樂工三人、歌女十六人、兵車百乘等賄賂晉悼公。至此,晉楚兩國之間爭奪鄭國的角力才告一段落。悼公也終于實現了其恢復文、襄霸業的目標。
這樣,晉國君臣針對不同的諸侯國制定了不同的策略,經過多年的征戰和其他的外交手段,或者使其進一步鞏固對自己的中心,或者使其懾于自己的威勢而不敢輕舉妄動,或者通過戰爭對其進行打擊使其最終歸順于自己。晉悼公本人也終于在不足三十歲的年紀稱霸諸侯,建立了像文、襄一樣的霸業。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772.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