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準備參加解考-《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第(2/3)頁
省試,也稱為春試,即解試通過的考生稱為“舉子”或“貢生”,于當年冬季集中到京師,于次年春初參加“省試”,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故又稱“春試”。所謂“省試”是因就試尚書省而得名,實為禮部所主持。
“貢生”到京后,要向禮部報到,寫明家狀、年令、籍貫及參加科舉次數,取得省試考試資格。試前禮部先發一“都榜”,亦稱“混榜”,也就是座次表。省試考試之日,考生到達貢院后依次就座,鎖院,考生不得離開,食宿其間。知舉官將試題寫出后,考生對題目有疑問,可以向出題人提出,出題人則須詳細解答。考試完畢后,開門放考生出院,試卷入柜。另外還規定“舉人除書案外,不許將茶廚、蠟燭等帶入,除官員外,不得懷挾書策。犯者扶出,殿一舉”。
省試考四場:第一場試本經,第二場試兼經,第三場試論一首,第四場試時務策三道,連考三天,中途不能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并且由多人閱卷。評卷分初閱、復閱兩次。成績合格者,由尚書省張榜公布,第一名稱“省元”。落第者可以訴請復試一次。
殿試,實際上是省試的一種復試形式。本朝殿試,始于太祖開寶六年。從此,省試與殿試的名次,才有了區別,同時也出現了“省元”和“狀元”的名稱。取士大權進一步為朝廷掌握。
本朝中期之后,參加殿試者一般都賜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據殿試成績重新排列名次而已。本朝殿試,一般分為五甲。第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成績出來后張掛黃榜公布,俗稱為“金榜題名”。
殿試的內容,太祖時僅考詩賦,太宗時加試論一道。神宗熙寧三年,殿試進士,罷詩、賦、論三題,專以策定著,限以千字。后又加試律義、斷案。哲宗元祐時,恢復詩、賦、論三題。紹圣以后,又遵熙寧試策之制。
紹圣二年后,朝廷貢舉考試的內容分為經義、策論兩大部分,不考詩賦,以經義策論取士。
經義是從《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等經書中斷章取義來考,試經義就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
試論,則類似于命題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歷史人物。如嘉祐二年進士科省試的論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典出《尚書》孔安國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換成現在的說法,這題目就是“論疑罪從輕”。當年,蘇軾的應試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就深獲主考官歐陽修的贊賞。
試策相當于問答,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了上萬言的對策。
紹圣元年剛開科取士,離下次大考還有一兩年的時間,憑著他兩世為人的知識和閱歷,憑著他重生前靠刷題考上大學的恐怖經歷,武植再準備個一兩年,進士及第應該沒有問題。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管是蚍蜉撼樹也好,還是螳臂當車也罷,他無論如何都要去博一把,搏殺出一個朗朗乾坤來。
下定決心后,武植的心反而平靜了下來,不再有了先前的惶恐不安,隨手拿起一本《禮記》閱讀起來。
晚上在一起吃飯時,武植鄭重的提出,準備明年就去參加大考。武修、鳳娘聽罷,都為他感到高興,畢竟振興武家家業的重擔就壓在他身上,看到他這么有勇氣和信心,自然是喜上眉梢了。
第二天,武植起了個早,刷牙洗臉吃早餐,然后他帶上小娥,架上牛車就趕往清河縣縣城。
為什么要去縣城?因為經過詢問得知,清河縣縣城才有蹴鞠(足球)賣!他要買一個蹴鞠來強化練習。他現在懷里就兜著跟鳳娘要來的一百文錢用作買資。
清河縣縣城離武家那村不過十幾里路,架著牛車不到一個時辰就到了城門口。城門聳立,城頭上“清河”兩個大字映入眼前,只見城門口人來人往,進進出出,城門口有兩個皂吏正無精打采的看著人們進出,時而象征性的盤查一下,武植和小娥看起來還像小孩,城門皂吏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就給他們放行。
進入門洞,街市中,一片熱鬧喧囂的繁華景象就鋪展在他們的眼前,憑著記憶,而且小娥顯然也來過縣城,兩人輕車熟路的來到了售賣蹴鞠的攤位,一排排各式蹴鞠就收入了武植的眼中。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竹山县|
安多县|
清镇市|
长乐市|
铜陵市|
柞水县|
于都县|
靖边县|
巴彦县|
金沙县|
特克斯县|
大新县|
柳林县|
浦北县|
凤冈县|
廊坊市|
梁山县|
贺兰县|
内丘县|
鄂伦春自治旗|
莎车县|
新竹县|
巴林右旗|
崇义县|
准格尔旗|
五大连池市|
平阴县|
磴口县|
睢宁县|
闽清县|
财经|
镇原县|
内江市|
金乡县|
吴桥县|
荆州市|
鲜城|
石门县|
长海县|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