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準備參加解考-《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第(1/3)頁
紹圣二年,正是宋哲宗趙煦親政的第二年。
紹圣年間,北宋朝表面看似和平繁榮,實際上是暗流涌動沉滓泛起,特別是在朝堂上,黨爭不止,動蕩不安。整個國家已是積弊甚深、沉疴已久,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不得自知。
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哲宗趙煦親政。
親政后的哲宗趙煦,出于對高太后的不滿和厭憎,一心想繼承其父神宗的遺志推行新法,改元紹圣,任用新黨主將章淳、曾布、李清臣、楊畏、呂惠卿、蔡卞、蔡京、許將、林希、張商英、黃履等大臣,聯手對元祐舊黨人進行瘋狂的報復和打壓,追貶文彥博、司馬光、呂公著等人,司馬光、呂公著不僅被追奪贈官和謚號,連哲宗趙煦當年為他們親筆題寫的碑額和奉敕撰寫的碑文也被追毀。
貶謫呂大防、劉摯、趙彥若、蘇軾、黃庭堅、范純仁等元祐舊黨人,甚至下令除范純仁之外的呂大防等數十人永不錄用,一貶再貶。呂大防、蘇轍、劉摯等人先后被貶黜至嶺南;范純仁被貶至湖北,安置永州;黃庭堅先后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韓維罷官;蘇軾被遠貶于嶺南惠州,又進而被貶到昌化軍海南儋州;程頤也被貶往涪州;其他在世的元祐大臣也幾乎都被遠貶到嶺南。
嶺南是蠻荒之地,不服教化之地,山高路遠,山窮水惡,瘴癘橫行,對于被貶至嶺南的人來說可謂九死一生,即使不死也會脫層皮。黨爭愈演愈烈,以致于后來,新黨自己內部也上演狗咬狗的鬧劇,李清臣、楊畏、呂惠卿、刑恕、林希等先后也被章淳貶出京城,外放地方為官。
這場所謂的以恢復新法為號召的紹圣紹述,實質上只恢復了元豐年間實施的條例,熙寧新法注重發展生產的內容被閹割了,所謂新黨,并沒有想著如何強國強軍,所有的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打擊報復元祐舊黨人的身上。
紹圣紹述的這一場折騰,使積重難返的北宋朝后期政治雪上加霜,直接導致“善類空,國事亂,宗社亦繇以傾”。后面山河破碎的悲劇也就注定了。
真可謂是生逢亂世,悲催啊,竟然穿越到風雨飄搖的北宋末年來了!如果沒有什么改變,自己再過二十多年就淪為亡國奴了,武植想想就覺得窩心喪氣!
自己要想改變這現狀,改天換命,必須要有實力才行。而實力是什么?無非就是錢、權、兵,有錢有權有兵才是立足之本!
現在要有錢有兵實在是困難,那就先從有權入手吧!而眼下的貢舉就是抓住權力的敲門磚!
所以,武植一定要早點參加科舉大考,爭取早日當官,拿到權力,其他的再慢慢籌劃。
紹圣二年五月初十八這天,夏至,巳時(上午九時),武植一個人坐在小書房里,默默地梳理著頭緒,握了握拳頭,暗自下定了決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眼下的宋朝是文官治國,一直以來都是重文輕武,以文抑武。
紹圣以后,朝廷遵循熙寧試策之制進行人才選拔,只保留進士科與制科,另設新明法科遴選司法官。文官特別是京朝官選拔的重頭戲就是進士科貢舉考試,每三年一開科場,一般先在各州府舉行。須經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層層選拔,及第后方可入朝為官。
解試,也叫州試,是由諸州、開封府、國子監將合格舉人貢入禮部的一種考試,也是后來的明、清的鄉試。地方州府所舉行的解試,一般都于秋季舉行,故又稱“秋斌”。州試時,由諸州判官主持報考進士的士子的考試,由錄事參軍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試。如果考官不懂經義,可選次一級的官員充任,但要經判官監考。試卷上要加蓋“長官”之印,考官和監考官還要在試卷后面簽名。如發現作弊考生,當場驅逐,考官受賄舞弊,要受嚴厲處分。
每逢科場年,解試會在八月十五日開考,連考三日,共考三場:第一場試大經義三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第二場試詩賦或詞各一首;第三場是是子史論一首,時務策一道。舉人解試合格,由州府或轉運司、國子監等按照解額解送禮部,參加省試。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财经|
四川省|
弥勒县|
长岛县|
青铜峡市|
墨玉县|
来安县|
海淀区|
日照市|
伊吾县|
阿拉善左旗|
河曲县|
固始县|
大足县|
安泽县|
原平市|
利辛县|
泰宁县|
年辖:市辖区|
沁阳市|
夹江县|
达日县|
呼玛县|
章丘市|
即墨市|
凉城县|
舒城县|
乌拉特中旗|
桃园县|
米泉市|
黄龙县|
盐源县|
泉州市|
温宿县|
莱芜市|
汽车|
咸宁市|
高密市|
韩城市|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