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用魔法打敗魔法?-《靖明》
第(2/3)頁
楊廷和、石珤他們講經時,舉例子大多都是上古或前朝典故,沒有像王守仁這樣拿自身經歷舉例的。
王守仁立刻又肅然起來:“《大學》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知本則知至,何為本?《大學》開篇又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致知在格物,物之本末、始終,又何者當厚,何時當薄,如何去格?”
這段話朱厚熜聽出一點味道來了。
大意他是知道的,無非是說要注重事物在根本與旁支、在開始和終結之間的側重、先后。
《大學》里就是云里霧里地說知道什么是根本就能達到有智慧的狀態。
那事物的根本又是什么?
沒說了。
回憶起王守仁之前說的:什么叫意誠、心正、身修,《大學》里都講得明明白白,或者說朱熹這個理學大宗師已經解釋得明明白白。
但要達到意誠境界的致知呢?達到這個境界的象征就是知本,而方法途徑就是格物。
但關于怎么格物呢?
沒任何解釋,就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觸及到了理學與心學的根本分歧:大家的共同目標仍然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都認可修身是根本。
但怎么修身呢?
所以王守仁今天講的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是皆以修身為本”。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全都是以修身為本。
“遙想昔年鵝湖之會,所以共參大道,便因教人之法。朱子曰致知格物只是一事,當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臣格竹七日夜,歷事二十載,始終困在此關。博覽群書,問道于先賢,終因教人之法重讀此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是皆以修身為本。”
沒錯,大名鼎鼎的鵝湖之會,朱熹和陸九淵這兩個理學、心學巨頭的辯論,就是源于怎么教人怎么修身。或者說從儒家經典推倒回去,究竟該怎么致知:獲得智慧。
因為儒家經典里對于格物致知的解釋太簡單、太模糊了啊。
朱熹的解釋是:格物和致知就是一體的,所以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后得出結論。
王守仁卻沒提陸九淵怎么說的,仿佛是要經過審核的講章不能提及心學觀點。
而這時他又拿他自己舉例子,暗示著自己書看得也夠多了、經歷的事情和時間都夠長了,但還是不知道怎么格物致知。
現在終于點題,旁聽的人倒是都好奇起來:難道他的觀點藏在這句話里?
“人人皆以修身為本,若有教人之法,則人人可致知,知本,知所先后,近于道。天子可近道,庶人亦可近道。故圣人有教無類,若人人得以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則家家皆齊、舉國皆治、天下太平。既人人可近道,則教人之法亦當人人可學。致知雖難,當有直指方便之法。”
他還在勾人。
說他從這句話里悟出來的就是為什么人人都要以修身為本,圣人也提倡有教無類,這說明人人都是可以近道、人人都有可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既然人人都有這種可能,那么修身的源頭格物致知也應該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才對。
太難的方法,你怎么可能做到讓人人都學會?像朱熹說的那樣泛觀博覽?伱出錢買書給庶人看而且還先教他識字?你出錢請他到處去游歷?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黎川县|
万山特区|
随州市|
怀宁县|
积石山|
大悟县|
永德县|
太谷县|
万源市|
抚宁县|
双牌县|
衡山县|
兴海县|
台北市|
左权县|
新晃|
华安县|
肇庆市|
上思县|
探索|
西青区|
佳木斯市|
武隆县|
望谟县|
仁寿县|
汕尾市|
万源市|
南平市|
宽城|
谢通门县|
阳江市|
广灵县|
拜城县|
徐闻县|
龙泉市|
清苑县|
双江|
巫山县|
兴海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