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糊弄完賈富貴,幾人來到張府。 “先有南盧北竇,后有張陳二府?!? 大族張氏,在明朝世代有高官,要超過陳氏。 王重新跟他家關系不錯。 張鵬云是四品官,前兵科都給事,目前丁憂在家。1 跟他就不能直接說收稅了,閑聊幾句混個眼熟就好。其余的話讓王重新代勞。 接下來李自成獨自去陳家。 有王重新的名帖開路,李自成順利登門。但是對方神情寡淡,只得略寒暄便告退。 李自成臨走前少不了又神棍一下,“陳兄才高八斗,文運亨通,兩年后必登甲戌科殿試金榜,赴任樂亭知縣?!?投清,順治年三品官。 陳昌言笑呵呵,也不當回事。 出了門,再回到張府,李自成不免牢騷了幾句。 原本以為李贄來過,陳家應該算開明,結果大失所望。 張鵬云卻說,李贄只是來游山玩水,何況去的是隔壁天官王府,并沒來郭峪,跟陳家沒交情。倒是和坪上村的劉氏關系匪淺。 李自成順便問起張鵬云對李贄什么看法。 對方或許是跟大統領不熟,也或許真的看不上李贄,只打幾句哈哈,不愿多談。 李贄這人不得了。 原諒我這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 堪稱明清第一思想犯。 大明萬歷皇帝對他怒不可遏:李贄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便令廠衛五城治罪。其書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盡搜燒毀,不許留存。如有黨徒曲庇私藏,該科及各有司坊參奏來,并治罪。 否則“復安得節義忠孝之士為朝廷所用?” 清朝的《四庫全書》在提要里特意寫到:李贄傷風敗俗,不把孔子放在眼里,這樣的人該殺,書該燒。 李贄到底干了啥? 他后來的思想應該和自家環境有關。 元朝時泉州是第一大外貿港,李家祖上“航吳泛越,為泉巨商”。 明初海禁,李家逐漸衰落。到李贄爺爺一代,成了僅能糊口的小商人。 若是代代窮苦反而讓人心安理得,但是祖上闊過,那心里就難受了。 于是,他爺爺做了決定,要讓子孫后代讀書,做官! 李贄他爹便放下算盤拿起書本。雖然沒能出仕,但也成為一名光榮的私塾先生。 李贄出生時,王陽明卻即將走向人生終點?;蛟S冥冥之中有種薪火相傳的宿命。 李贄在十二歲時寫了篇《老農老圃論》,炸裂十里八鄉。 老農老圃是論語中的一個典故——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 李贄對孔子的看法是:吾時已知樊遲之問。在荷蓧丈人間,然而上大人丘已不忍也。3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要知道孔子可是連皇帝都要頂禮膜拜的圣人,而李贄小學沒畢業就敢出言不遜。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后來李贄讀書越多,心里越痛苦。 怎么我對經書的理解總是“不能契朱夫子深心?”4明科舉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可是不讀書又沒出路,忍吧。 二十六歲那年,他中舉了,但也沒咋高興?!按酥睉蚨?!” 又當了官,卻因自己所思所想與眾不同,處處不得志。 接著父親去世,李贄離任回家丁憂。沒想到海盜橫行,祖居毀于戰火。 眾所周知,大明官員俸祿太低了,老實人活得很辛苦。 李贄守喪三年期滿,一貧如洗。好不容易再入京剛得了個官,爺爺又去世了。 由于父親已不在,李贄必須替父丁憂。 此時他實在囊中羞澀,根本無力再攜妻女回鄉。只好把朋友贈送的“份子錢”一分為二,一份留給妻子置田地,供其生活;一份自己帶著回鄉辦理喪事。 三年守喪完畢,李贄風塵仆仆返回,卻得知二女兒和三女兒都已在災年中餓死。 再次入京,李贄得了個從九品的禮部司務,和離任時相比低了兩級。 就這他也不思悔改,把同僚上司得罪個遍。 “……為縣博士,即與縣令、提學觸;為太學博士,即與祭酒、司業觸;為禮部曹務,即與高尚書、殷尚書、王侍郎、萬侍郎盡觸也;汪與董皆正人,不宜與余抵,然彼二人皆急功名,清白未能過人,而自賢則十倍矣,余安免觸耶……為郡守,即與巡撫王觸、與守道駱觸。王本下流,不必道矣;駱最相知,其人最號有能有守、有文學、有實行、而終不免與之觸,何也?渠過于刻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