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汴梁時月 第四百一十九章 思索-《北宋大相公》


    第(1/3)頁

    且說陸垚送走了楊濤,從他那里得知了曹家和富弼那邊的婚嫁準備后,自己的心情也是十分復雜。

    離開了酒中仙,陸垚坐上了馬車,由棠溪駕駛著,回府而去。

    富弼的公子富紹隆到底為這次比武招親大會準備了什么戰術?從富弼跟曹國舅都開始準備嫁娶事宜的情況來看,這次比武招親大會,已經算是內定了最后的贏家了,只不過走一遍形式,讓曹菡更能注意到富紹隆罷了。

    這家伙難道真的是一個武功高手?陸垚坐在車內,看著手中的面具,心中有些疑惑。他不由得開始想起這宋代武學的發展歷程,想要從中得出富紹隆在現在這個階段,他的武功修為到底能到一個什么程度。

    要說起武藝,就要分成軍隊的培養訓練和民間的武術團體。

    宋朝的軍隊實行募兵制,通過選募、武舉考試把武藝人才。軍事訓練采用統一的“教法格”,并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軍事訓練的規范化、系統化,促進了武藝的提高。這一時期兵器種類大增,形制復雜,各種兵器武藝呈現多樣化趨勢。在軍事武藝發展的同時,民間武藝蓬勃興起,民間結社十分普遍。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促進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城市中不僅出現了以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武藝結社組織,同時出現了適應市民娛樂需要的群眾性游藝場所“瓦舍”、“勾欄”。在瓦舍、勾欄中表演的武藝豐富多彩,規模甚大。除競技的角抵、手搏外,宋代套子武藝有了較大的發展。

    宋朝初始,與夏、遼、金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戰亂不已,武備提到了重要日程。戰爭中廣泛運用的軍事技藝成為宋軍訓練的重點,即“教戰守”、“練軍實”。由于作戰以弓弩射為主,并配合各種兵器使用,因而教射、教刀、教槍等均有明確規定。據《武經總要》前集卷二記載:“至于執兵用刃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執持便慣”;“若槍者,先使把捉有方”,等等?!按藶榻唐餍抵砸病薄T谒稳首?、神宗兩次變法期間,多次頒布“教法格”,對訓練內容、訓練方法、使用器械均作了明確規定,成為指導訓練的法典。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九月頒布的《教法及并圖像》中,對步射執弓、發矢、運手舉足、移步及馬射、馬使蕃槍、馬上野戰格斗等皆有法像,使軍士誦習?!督谭ǜ癫D像》的頒行,對軍隊訓練有積極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宋代軍隊武藝考核,也有明確而詳盡的規定??己塑娛康墓笏剑饕茨芡於啻蟮摹肮蠖妨Α币约吧浼臏蚀_性。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十月詔立《在京校試諸軍技藝格》,分為上、中、下三等。據《長編》卷二九三載:“步射,六發而三中為第一等;二中為第二等;一中為第三等”;“槍、刀并標排手角勝負,計所勝第尚”,并規定“槍、刀術勝三人者,立為武藝出眾格”。為了達到統一的考核標準,諸道禁軍“日夜按習武藝”。

    宋代統治者重視對軍隊訓練經驗的總結推廣。慶歷四年,在諸軍中推廣《射親格》,元豐年間又推廣了《東南排弩法》。推廣訓練經驗,實施教法格皆由專職教官——“教頭”執行。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遣官以陜西陣法分教河北軍士”,就是中央派出教官以推行教法格。王安石的《將兵法》,更把它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即由中央派武藝高強者到各路軍中充任教頭,“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士”。為了滿足需要,當時還采取短期培訓或輪流集訓的辦法訓練基層教頭。元豐二年,宋神宗頒布《府界集教大保長法》,規定每兩縣設一“教場”,集中保長培訓。這樣便從上到下形成一個訓練網,按朝廷頒發的統一要求,逐級閱習,并每年進行檢查。教頭只有訓練的責任,而無統領軍隊的權力。因此,他們的主要精力用在研習武藝方面,這對提高訓練水平與兵械技藝均有重要意義。

    宋代兵器種類繁多,形制復雜,呈現多樣化特點。弓弩是宋軍的主要遠射武器。南宋華岳在《翠微北征錄·弓制》中寫道:“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弊鳛檫h射兵器的弓弩,在軍隊裝備中占有重要地位。神臂弓是宋神宗時所研制的精良弩射武器,射程遠及二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仍透穿榆木,沒半竿”,足見其威力。宋軍雖以弓弩射為主,但也重視各種兵器的合理配置和練習?!榜R、步軍除習弓弩外,更須精學刀、劍及鐵鞭、短槍之類。”(《河南先生文集》)刀作為短兵器,在宋代有了進一步改進,從狹長的長條形方刀頭,改成前銳后斜狀,有護手,且去掉了扁圓大環和鳥獸飾物。除了手刀外,還出現了各種長柄大刀,其名有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北宋神宗時,還造過一種“斬.馬刀”,其“刀刃長三尺余,x長尺余,首為大環?!睌?馬刀當時被視為實戰的利器。

    宋代的槍型比較復雜。據宋《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載:步、騎兵用的槍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錐槍、梭槍、槌槍、太寧筆槍九種,稱之為“槍刀色”。這些槍以木為桿,上刃下鐏。騎兵使用的槍首之側面有倒鉤,桿上有環,如雙鉤、單鉤等槍;步兵使用的槍系直刃、無鉤,如素木、鴉項等槍。錐槍是四棱刃,“銳不可斬”。太寧筆槍,刃下數寸裝一小鐵盤,四周有刃,使敵人“不能捉搦”。除上述槍型外,宋代還有專用于攻城和守城的槍。這一時期槍的種類不僅大大超過唐代,而且技法亦有了發展。槍以直刺為主,士兵訓練,“駐足舉手攛刺,以四十為本等”(《宋史》卷一九五《兵志》)。攛刺連續四十次,不僅是對士卒技術的考核,也是對其體力、臂力的考核。當時“槍手之高強者,則有五百、六百攛者”,顯示了“力愈強,則斗力、攛力愈高”(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六四《兵考·教閱》)。宋代除槍、刀等常用兵器外,還有蒺藜、蒜頭、大斧、棒、鐵鞭、鐵锏等雜式兵器。

    宋代軍中還有武藝表演活動。北宋時期,軍中征召了一些精于武藝、擅長雜技百戲的藝人,專習技藝,以供表演。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記載了當時表演的盛況:“有花妝輕健軍士百余,前列旗幟,各執雉尾蠻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變開門奪橋等陣,然后列成偃月陣。”“樂部復動蠻牌令”?!皟葍扇顺鲫噷ξ瑁鐡舸讨疇?,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或執刀斧、或執杵棒之類”;或“執真刀,互相格斗擊刺,作破面剖心之勢,謂之七圣刀”。這些武藝表演,不僅有單練、對練,而且有百余人的集體表演??梢娨幠V蟆?

    軍中的武藝表演還有“劍舞”、“相撲”等。這種按規定程式、規定動作進行的武藝表演活動,對后世武術發展有重要影響。

    武舉制于晚唐時廢弛,宋仁宗時復置武舉?!端螘嫺濉みx舉》載:“仁宗天圣七年閏二月二十三日詔置武舉。”此為宋武舉科目正式建立的標志。自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起,武舉并隨進士諸及客觀開設。在英宗確立三歲一貢舉的制度之前武舉貢選無定期。治平(公元1064年~公元1067年)以后,武舉又隨其他常選三年一貢,至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公元1274年),未嘗更易。

    宋武舉考試程序較唐為多。除解、省、殿三試之外,還有比試。比試是解試之前的資格試,又稱為“引試”。比試在京師由兵部委官監督,在緣邊地帶則由帥司主持,分為武藝與程文兩項?!敖庠嚒庇杀恐鞒?,考試分作弓馬武藝和程文試。其中程文試考兵法《武經七書》或謀略策問。所謂“省試”,即兵部試。兵部試武藝常分弓步射、弓馬射、弩踏、掄使器械刀、槍等。一般先試弓馬,弓馬不精者被淘汰。程文包括策問和墨義。所謂“墨義試”,即講釋《韜》《略》《孫》《吳》《司馬》諸兵書大義,“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說解釋義理明暢者為通”。(《建炎以來朝野雜技》卷一零)所謂“策問”,即以時務邊防或經史事涉兵機者為題,限七百字成文。真宗咸平年間已有過“殿試”,但未成定制。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親試武舉十二人”,可視為殿試之始。殿試雖然也有閱視弓馬武藝一項,但以策問為主。宋代武舉與唐代相比,增設了程文一項,唐代的“翹關”、“負重”之選,宋已不列入武舉科目。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玉门市| 龙州县| 壤塘县| 武城县| 海城市| 贵南县| 吉水县| 凤山市| 武宣县| 饶阳县| 鹤峰县| 吉木乃县| 通山县| 体育| 胶南市| 中江县| 中西区| 时尚| 东港市| 山阴县| 栾城县| 普兰店市| 黄梅县| 桂平市| 芦山县| 北海市| 玉林市| 长泰县| 栖霞市| 武宁县| 观塘区| 合阳县| 巴中市| 淮南市| 顺平县| 五家渠市| 兰州市| 桂阳县| 龙游县| 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