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趕腳》與呂劇的由來-《戲里戲外》
查閱我所看到的有關呂劇的資料,其名稱的由來,大抵有四種說法:一說,呂劇是由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化妝揚琴演變而來的。不論劇情長短,故事性都很強,從頭到尾表述細致,演唱明白,用琴書藝人的話說就是“順藤摸瓜,一捋到底”,并且呂劇的主弦是墜琴,演奏時須捋上捋下,故藝人們稱自己的戲為“捋戲”,后改寫成“呂戲”。二說,1900年前后,廣饒藝人時殿元、譚秉倫、崔興樂等第一次將山東琴書改作化妝表演,上演節目為《王小趕腳》。他們用竹竿、布或紙扎成驢形,前掛驢頭后系驢臀,近似當地雜耍中“跑驢”的形式,用琴書曲調做以演出。劇中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潑生動,使多年坐唱的琴書成了表演藝術。因他們流動演出時挑著道具驢頭、驢臀,故有人叫他們是“唱驢戲”的。由于驢字不雅,遂將“驢”字寫成“呂”字,名曰“呂戲”或“呂劇”。
另兩種說法分別是:因琴書演員多為夫妻同臺,演出劇目又多是表現夫妻斗嘴、男女定情之類的“兩口子戲”,兩口為“呂”,故稱“呂劇”。另有一說是,琴書為當莊戲或叫花子戲,常到一個村子里面拉著場子討飯要小錢,二十五戶為一閭,遂稱之為“閭劇”,后改為“呂劇”。
——都有道理。比較沒有爭議的是:呂劇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呂劇是窮人的藝術,其內容多表現下層的民間生活、風俗民情,充滿普通百姓的感情與生活氣息,故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尤為鄉下人所喜歡。而其名稱則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才正式命名的。按照周恩來一個好的劇目可以成就或挽救一個劇種的觀點,我寧愿相信第二種說法,即因了《王小趕腳》,才有了呂劇這樣一個劇種。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小趕腳》便是呂劇的開山之作、奠基之作。
《王小趕腳》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小孩一路行走,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表現了下層百姓的淳樸與樂觀。該劇語近男女私情,有性挑逗之嫌,之所以能讓人接受,是因為和小媳婦調情的是一個小孩,被設置成一個情竇初開的形象。有時候他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只是說,并沒有威脅性。小媳婦高興有這種交流,觀眾更是樂不可支。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夸耀他的小毛驢多么可愛和能跑,爾后說了四句定場詩:“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他這個趕腳的身份,應該相當于現在的出租車司機,但車并不是他自己的,他只是受雇于公司,開開車而已。王小也是,那頭小毛驢也不是他的,他只是為掌柜的扛活而已,是個打工仔。
小媳婦一出場即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十分有特色,容我將其全部引錄下來: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陰陰陽陽的七八天,大口吃姜不覺得辣,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俺不是價,怎么渾身發酸不愛動彈?二姐今年才二十二,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二十二三十三,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人人都說俺女婿大,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我問他還有什么話,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還問我,今天你回到你娘家去,不知道幾時才回還。我說道,多說不過一個月,少說也得二十天。俺丈夫一聽就呱耷了臉,停了半天才開言。漫說住上一個月,一天如同隔三年。我連忙堵住他的嘴,讓別人聽去落笑談。我說道俺又不是那秤鉤子,怎能掛著你的心肝?你只管在家等著俺,怎么還等不了這幾天,俺丈夫送我到大門外,遞給我個包袱沉甸甸,他望著我走過村東大槐樹,才扛起鋤頭去鋤田,天又熱路又遠,敢多昝才走到張家灣,黃土地里還好走,沙土地里犯了難,將包袱摔在了就地上,誰的毛驢樹上拴?
從中我們知道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里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成功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少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到成塊兒,是很容易發生點故事的。
兩人一碰面兒,少不得就要討價還價。二姑娘討價,有她的理由,她丈夫給了她二百錢,說的是這一百給你雇毛驢,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她肯定會往一百個說。王小卻趁機要占她的便宜,他先要跟她攥攥手。他要求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侍講到一百六十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使開了壞,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對一個剛剛懷孕的小媳婦,當然就不是什么好話,二姑娘聽出他是在變著法地咒她,遂要另找別人。當聽到別人爭著要去的時候,王小又嘲笑別人:“你去、你去,你家去!”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后讓她下來,不去了,說是先前就因為一個病人騎著毛驢死到了半路上,讓他吃了官司。二姑娘始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只是陰陰陽陽地七八天,大口吃姜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你不說我也知道……”
由此,我們可以揣測出王小應該是個十五六或十六七的小青年,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他天天趕腳,什么人都接觸,因此有點貧嘴,甚至油嘴滑舌,也有點壞,是那種不甘寂寞的主兒,但那也不會太小。我說他情竇初開,而不是懵懂天真,也緣于此。
該戲讓人感到親切的是,它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極強的地域特色。看此戲能讓我們想象到他二位是走在濟南郊區的某一條路上,很可能就在章丘及濟南之間。你從其中的唱詞“過了小清河就是濟南”,及對濟南風景的描摹中也能看得出來。
兩人說說笑笑地走著,快到張家灣的時候,二姑娘想逗逗他。待到一個交叉路口,二姑娘加了一鞭,一拐彎兒,跑了,找不著了。王小問幕后人:“一個小娘們兒騎著小黑驢往哪去了?”那幕后人也有點貧嘴,啰啰了半天,還是一個沒看見。待王小說那小娘們兒是個拐子(騙子)時,幕后人才告訴他:“那小娘們兒往南去了,你快往東攆吧!”王小問:“她往南去了,怎么還往東攆呢?”幕后人就說,“高粱地里有條小道呀!”
到得張家灣,為驢錢的事兒,兩人又逗了半天。可最后二姑娘還是多給了他二十,一百八,讓他路上打打尖——整個一出喜劇。
該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樸實自然,非常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全國不少劇種也都上演過此戲,我所看到或聽到就有評劇、豫劇、黃梅戲、五音戲等。有一年,在一個小型的文藝座談會上,聽五音戲名家霍俊萍唱“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真的是又酸又甜,味道十足的。聽過呂劇名家林建華、董硯萍、焦黎唱此段,也都各有特色,十分耐看耐聽。
我看呂劇,有一個突出的印象,即小戲往往比大戲還叫彩,還有生命力,其中也包括“文革”后期的《三定樁》《都愿意》等。竊以為這與呂劇與生俱來的特色有關,它就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就像黃梅戲可以演《打豬草》《天仙配》,可演莎士比亞還是不靈一樣。永遠不要小瞧那些真正來自生活的小戲,怕的是大戲演不了,小戲也忽略了,整個劇種也就萎縮了——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峨山|
北宁市|
明水县|
读书|
江都市|
平凉市|
亳州市|
托克逊县|
河间市|
鄯善县|
连云港市|
江门市|
湖南省|
始兴县|
巴楚县|
天津市|
东至县|
陵川县|
达拉特旗|
阜城县|
唐海县|
华阴市|
剑河县|
信阳市|
新蔡县|
康平县|
迁西县|
苍溪县|
福州市|
宿松县|
西藏|
中方县|
苍山县|
象山县|
喜德县|
巢湖市|
沁水县|
平潭县|
藁城市|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