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國內制造光壓發動機,只短短兩個月時間,超大圓形框架已經搭建好,通過衛星已經能看到整體構造。 這種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那可是直徑120米的超大圓球,即便只是造個超大的圓形建筑,三個月時間想搭好框架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是光壓發動機了。 王浩就是沒有這么多感慨了。 光壓發動機項目確定以后,就得到了國家力量的支持,哪一方面都是優先供給的,短時間能搭建好框架也很正常。 他抵達了光壓發動機實驗基地以后,就著急了設計組的核心人員,談起了對‘發電模塊’的設計改進。 “現在我們擁有了適合光壓發動機的發電技術?!? “所以,要對于發電機的發電模塊進行改進,原來的設計是利用一部分蒸汽發電以及超導電池維持供電,但也只能支持半個小時左右?!? “新技術,可以讓光壓發動機實現電力的自給自足……” 光壓發動機,外在看起來非常龐大,實際上,消耗電力的并不是龐大的凹面反射鏡,而是強湮滅力場、激發推進裝置以及電子電路系統。 核反應堆是能持續維持的。 凹面反射鏡看似很龐大,功能就只是釋放光源、制造光壓,也用不到電力能源支持。 強湮滅力場和激發推進裝置都是耗電大戶。 兩個裝置耗電量很高是其次,更主要是功率要求太高,地面至此后都需要很粗的電纜作為電力供給。 之前的設計師利用幾臺蒸汽發電機,再加上幾塊超導電池,一起維持大功率的電力供應。 這個設計的問題在于,超導電池的電量是有限的,理論上只能維持三十分鐘左右。 蒸汽發電機自身重量很高,還要在凹面反射鏡前端,進行負責的蒸汽發電設計,就讓整個發動機的重量有了很大增加,同時,復雜的發電設計也增大了出現故障的概率。 王浩認真談起了新技術,“我們采用全新的光能磁化發電技術。這項技術只需要從凹面反射鏡分出一部分光源,進入到特定的封閉空間,再安裝一臺弱化的強湮滅力場裝置就夠了。” 其他人聽罷都驚訝的張大嘴。 他們心里有很多的疑問,還是曹東明問了出來,“王院士,新技術這么簡單嗎?只需要再添加一臺湮滅力場設備?!? 王浩點頭。 曹東明繼續問道,“轉化效率怎么樣?能讓發動機自給自足嗎?” 王浩道,“我們已經進行過測定,在純光源溫度超過500攝氏度的空間內,就可以制造出讓湮滅力場設備自行運轉的電力?!? “另一臺核心的湮滅力場設備耗電量更高,但預估1200攝氏度也足夠了?!? “從數據上來看,純光源溫度保持1500攝氏度以上,就足以支持兩臺湮滅力場設備以及激發推進裝置的運轉?!? “1600攝氏度以上,就足以保持發動機的動力?!? “我們可以設計1800攝氏度,制造更多的電力供給幾臺超導電池,若是電力系統發生故障,超導電池也可以繼續維持發動機運轉?!? 王浩說的非常肯定。 其他人則都驚訝起來,他們沒想到會聽到這樣的技術,1600攝氏度就足以支持發動機運轉? 凹面發射鏡內的溫度,理論上能達到6000攝氏度。 換句話說,只要分出很小一部分光源,就足夠讓發動機實現自主運轉,電力問題可以說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這實在太驚人了! 好多人都討論起來,“這個新發電技術太了不起了,直接解決了發動機設計上的缺陷?!? “同時,安全性大大提升!” “我有點迫不及待了,什么時候才能看到這項技術?” 王浩點頭道,“后續的測試還在收尾。等下個月,我就讓光能磁化組過來,會在實驗基地進行更詳細的測定實驗。” “現在我們的工作是,對發電模塊進行改進……” …… 光壓發動機項目的發電模塊得到改進,也補全了設計上唯一的不足之處。 后續幾個月,項目也在穩步推進。 光陰似箭, 一晃而逝。 時間很快過去了七個月。 國際可以用風平浪靜來形容,科技領域并沒有什么重大事件發生,但有很多機構和科學家,一直都關注著兩個焦點。 一個是光壓發動機項目。 另一個是核子組織和科技部門的合作,直白來說,就是科技部門確定提供給核子組織的強湮滅力場設備。 前者,并沒有什么消息。 其他機構就只能通過衛星查看光壓發動機的外形,但項目具體進行到哪一步,根本無法進行評估。 光壓發動機是全新的項目。 在沒有可參考依據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用圖像、外形來評估進度。 核子組織和科技部門的合作則是實實在在的,相關的消息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 科技部門提供的強湮滅力場設備,已經裝載在貨運船上,出了港口并運往歐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