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疲敵之策,曹操比較喜歡用。 草原上,游牧民族也喜歡用。 游牧民族的騎兵攻堅能力不行,于是,就不停的騷擾農耕文明的步兵方陣,一天若其陣型不亂,那就兩天,若兩天還不亂,那就持續騷擾三天。 當農耕文明的步兵被騷擾的精疲力盡的時候,此時,游牧民族的騎兵就一波沖鋒把人給帶走了。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于通行之地不要駐扎,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于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是孫武所認為的,應當給統帥以足夠的指揮權。 古代不同于現代,古代通信手段落后,后方難以知道前方發生了什么事。 如果此時,君王想對前方下達什么命令,很可能,就會功虧一簣。 哪怕到了二十世紀,有電報,有電話,有電臺等各種通訊手段,后方將領對一線陣地的瞎指揮依然致命,很可能就會鬧出“把機槍左移五米這種笑話。” 故,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一線將領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命令一下來,就死守后方來的軍令。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所以,若是為將者能精通所有為將者的利害,就能真正懂得用兵,而非是只懂得戰斗。 只懂得戰斗,頂多為千夫長,懂得戰略,或可為一方大將。 但是,懂戰略,若是不懂政治,則不可為可托付國事的國之棟梁之將。 就比如關羽,關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再加上,其人深通兵略,熟讀兵書。 按說,讓關羽守荊州,萬無一失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