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林旭默默點頭,記下了這句話。 蝦仁洗凈撈出來控水,順便在桉板上鋪四五層廚房紙,接著把控了水的蝦仁攤開鋪在紙上,再卷起來,把蝦仁表面的水分徹底吸干。 很明顯,這是為腌制做準備的。 吸水完畢,把蝦仁從紙上抖下來,放到一個小盆里。 鄔守業往里面放入一小勺食鹽和半小勺味精,用手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等蝦仁表面發黏,說明食鹽和味精已經滲透到了蝦仁內部。 這時候,往蝦仁中打一個蛋清,繼續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打。 等到蛋清變少,像是被蝦仁吸收了一樣,這時候放一把具有增白效果的土豆淀粉,也就是南方廚師說的太白粉。 繼續攪打,等蝦仁表面裹上一層蛋清湖,往蝦仁中淋入一些食用油,攪拌一下,這樣等會兒滑炒過油時,蝦仁才會迅速散開。 做完這些,在盆上封保鮮膜,放進冰箱冷藏室,利用食材低溫吸附的作用,讓蝦仁能夠更好的入味。 截止到這里,蝦仁的處理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該龍井了。 老鄔說道: “龍井蝦仁這道菜對蝦仁的要求其實并不高,反而是茶葉不能太差,因為這道菜烹制的時候不放糖,也不放蔥姜高湯等亂七八糟的配料和調味品,所有的鮮味都靠茶水來提,所以用的茶一定要有回甘的效果?!? 一般的茶葉充其量就是一些樹葉子,苦味多,回甘差,跟蝦仁一塊兒烹制,既沒有茶香,同時還會增加一股苦味。 這種茶不僅對菜品沒有提升,還容易糟踐蝦仁。 想要擁有茶香和回甘,就得用上好的西湖龍井,這樣的茶苦味少,香味濃,回甘明顯,非常適合跟蝦仁搭配。 林旭好奇的問道: “鄔總廚,這道菜茶葉的用量有講究嗎?” “有的,在烹制前,捏一撮茶葉放進茶杯中,兌入五十毫升九十度的熱水,浸泡一分鐘,等茶葉舒展開,將杯中的水倒出三分之二左右,剩下的茶葉和茶汁才能用來做菜。” 哇日! 這么講究的嗎? 林旭還以為弄點茶葉水就行呢,沒想到沖泡的溫度、水量以及時間全都有要求。 最絕的是沖泡一分鐘后把水倒出一多半,剩下的茶根兒用來做菜。 這倒是照應了菜品的來源……據說當年發明這道菜的人,就是把喝剩下的茶水當成調好的碗欠汁使用,卻沒想到居然有如此效果。 龍井蝦仁把茶道和美食聯系在了一起,不管喜歡美食的還是喜歡喝茶的人,都對這道菜鐘愛有加。 雙廚狂喜了屬于是! 鄔守業把水燒上,拿來一個玻璃杯,往里面捏了一撮茶葉。 水快燒開時,他往茶杯中倒了半杯,很快,茶香味就從玻璃杯中飄了出來,林旭好奇的問道: “泡茶都是兌水后趕緊蓋上蓋子,這玻璃杯不用蓋上嗎?” “不用,茶香味太濃會奪了蝦仁的鮮味,所以要散一部分,另外茶葉一燜顏色就變黃了,這么敞著口子,茶葉一直都是碧綠的,做出來菜賣相更好?!? 又學一招! 林旭覺得沒事了還是來釣魚臺多跑跑,跟這些總廚多多溝通,因為哪怕閑聊扯澹呢,也有可能學到烹飪相關的訣竅。 一分鐘后,老鄔又拿來一個茶杯,將茶水倒出來一多半: “林兄弟,今天你是客人,這茶水給你喝了吧,剩下這些正好用來做菜。” 林旭也沒客氣,端著茶杯慢慢品著喝了下去。 這種頂級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水真是不一般,不管入口的茶香還是喝下去那種甘甜的回味,都沁人心脾,讓人渾身每個毛孔都是舒坦的。 又過了一會兒,等剩下的茶汁沁出了綠色,鄔守業將冰箱里的蝦仁端出來,開始烹制。 他架上炒鍋,先滑鍋,然后往鍋里加了半鍋豬油。 “蝦仁類菜品,不管白袍蝦仁還是龍井蝦仁,都必須得用豬油烹制,這樣蝦仁不上色,而且也能讓蝦肉有種豐腴的口感和香味,比植物油強?!? 雖然當今的輿論環境對豬油不友好,但鄔守業還是要強調這一點。 畢竟外行可以詆毀豬油,可以詆毀味精,但作為業內人士,還是要維護的。 其實釣魚臺這些總廚們現在熱衷直播,熱衷探店,熱衷拍攝美食視頻,就是想扭轉大眾對傳統烹飪的看法。 之前林旭和謝保民也都在節目中聊過這事兒,老謝還調侃味精對身體有危害跟學歷有關,學歷越低危害越大。 油溫四成熱,將蝦仁倒進鍋里,接著用勺背在鍋里轉動,讓豬油旋轉起來,同時利用勺背的擠壓,把黏連在一起的蝦仁擠開。 十秒鐘后,蝦仁表面變得光滑,這是蛋清湖熟透的表現,鄔守業左手拿著一個大漏勺,右手拿著小漏勺,舀著鍋里的蝦仁盛到大漏勺中。 見到有黏連的就用小漏勺的背部搓一下,再重新倒回到油鍋中,接著再盛一勺。 這么反復幾次后,將大漏勺放在油鼓上,端著炒鍋,連油帶蝦仁一股腦全倒進漏勺中。 “林兄弟,看出什么了嗎?” 鄔守業沒頭沒腦的問了一句。 看出什么? 林旭回想了一下剛剛鄔守業拿兩個漏勺舀起來重新搓的過程,試探著說道: “剛剛你用兩個漏勺搓蝦仁,不單單是為了把蝦仁分開,而且還讓蝦仁的外表更圓潤,更光滑……是這樣嗎?” “嘿,你這觀察力夠厲害啊,怪不得能成為高前輩的徒弟呢。” 鄔守業笑著說了一句,前幾天他做這道菜時,問過同樣學廚師的外甥,結果對方愣半天來了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