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裝了,我是廚神我攤牌了!正文卷第654章鹿尾巴的處理真麻煩!墩墩:媽咪不讓我跟傻子玩!【求訂閱】“這鹿尾巴,真的能吃嗎?” 廚房門口,沈佳悅打開老黃送來的泡沫箱子,見到里面放著幾根血淋淋還帶著毛的鹿尾巴。 尾巴不大,稍稍有些扁,上面滿是褐色夾雜著白色的毛。 可能這些鹿尾巴剛切掉不久,上面的血還沒凝固,有濃重的血腥味,加上尾巴本身所處的位置,腥膻味非常強烈。 沈佳悅剛聞到味道,就忍不住后退一步,眉頭緊皺。 這味道,比豬大腸的臭味都難聞,感覺根本不是人能吃的東西。 她看向林旭,又問了一遍: “旭寶,咱是不是弄錯了?” 都說鹿尾巴是山珍海味的一種,但這山珍海味也太倒胃口了吧? 林旭笑著說道: “沒弄錯,就是梅花鹿的尾巴,而且最好是公鹿尾巴,塊頭更大,更厚實,去掉骨頭后的口感也更好吃。” 鹿尾巴的味道確實有些難聞,尤其是血腥味夾雜著腥膻味,簡直讓人想把隔夜飯吐出來。 這其實就是鹿尾烹制中,面臨的第一道門檻——去除異味。 中餐烹飪,一直遵循著“無味使其入,有味使其出”的原則。 本身沒有味道的食材,比如海參、魚翅、鮑魚等食材,要利用高湯等配料,把鮮香味滲入進去。 反之,有味道的食材,就得想辦法去掉,這樣做出來的菜品才美味好吃。 林旭忍著異味,將鹿尾巴拿開,看到下面有兩個袋子,一個袋子里裝著一大塊鹿肉,另一個袋子里放著帶著血的鹿茸。 鹿茸就是剛剛萌芽的鹿角,據說是上好的滋補名品,用鹿茸泡的酒,喝完能讓人大冬天光著膀子。 這兩種食材是蒸鹿尾這道菜的配菜,也是蒸鹿尾比較高端豪華的關鍵所在。 看完這些,他扣上盒子,對沈佳悅說道: “準備拍吧,等菜做出來,你就不會這么嫌棄了。” “真的嗎?我咋感覺這東西做出來,味道依然會很濃郁呢?” 沈佳悅雖然挺懷疑的,但畢竟拍視頻是工作,她去小廚房開始架設拍攝燈光,調試設備,做好拍攝的準備。 而林旭則是去大廚房,開始準備要用的食材。 蒸鹿尾需要用到的配料倒是很簡單,除了去腥要用到的蔥姜花椒之外,剩下的就是一棵黃葉白菜了。 大白菜是這道菜的靈魂所在,也是鹿尾美味好吃的關鍵。 越是簡單的配料,對廚師烹飪的要求就越高,翻車的概率就越大,廚師們不愿做這道菜,就是這個原因。 林旭把要用的食材準備好,抱著那個盛有鹿肉鹿茸和鹿尾的盒子來到廚房。 這會兒沈佳悅也已經準備妥當,見林旭只拿著一顆大白菜,忍不住眨了眨眼: “就這?也太簡單了吧?” “大白菜是做鹿尾用的,鹿茸需要用高湯慢慢煨著,鹿肉需要用醬鹵的方式做出來——這倆起搭配作用的食材,反而比較麻煩一些。” 正常的蒸鹿尾,其實就是用腌過的咸白菜葉,包著剔掉骨頭并處理干凈的鹿尾巴上鍋蒸制。 但這做出來只是普通版,想要吃豪華版的,就得動點心思了。 比如剔掉骨頭后,往里面放一截高湯煨過的鹿茸充當鹿尾巴的骨頭,順便再填一點鹵好的鹿肉。 這么蒸制完成,再切片擺盤。 鹿尾巴里面富含油脂和膠質,所以不能直接用筷子夾著吃,那樣容易膩得慌。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腌制的白菜葉卷著吃。 鹿肉屬于熱性比較高的食材,加上鹿尾油膩感很強,所以配上咸鮮清脆的白菜葉,不僅能夠去膩,同時還能中和鹿肉帶來的那種燥熱感。 不管當年大帥府做廚師的樸豐田老爺子,還是大清第一美食家袁枚,對于烹飪鹿尾,都只有這一種做法。 以鮮制膻,以涼制熱,就是白菜在這道菜中起到的作用。 另外,用隨處可見的大白菜來烹制名貴的鹿尾巴,本就暗含著相生相克、性味互補的烹飪理念。 準備妥當后,開始拍攝。 林旭在工作臺上鋪了一層保鮮膜,然后將盒子里鹿尾巴、鹵肉、鹿茸全都拿了出來,再加上大白菜,全都擺好便示意沈佳悅開機。 “大家好我是林旭!最近很多網友問我是不是高端東北菜做不下去,要鴿這個系列了?并沒有啊,主要是最近一直在等食材,再加上我順手做了個供人游玩的銀杏園,所以耽擱了點時間……今天,本期的高端東北菜來了,它就是——蒸鹿尾兒!” 蒸鹿尾這道菜寫和讀是兩個音,讀的時候,要把尾變聲為yi,加上兒化音,讀出來就是蒸鹿引兒。 不光鹿尾這么讀,燕京人吃銅鍋涮肉時第一道涮的羊尾油,也讀作羊引兒油。 原因就是尾巴的尾字跟萎字同音,聽起來跟罵人一樣。 據說過去跑堂的伙計要是沒把尾字讀成yi,而是大喇喇的讀成wei,當場就得挨一大嘴巴。 按理說,今天的開場應該讓沈佳悅搭話,先來一段相聲貫口,再引出蒸鹿尾這道菜。 但林旭對這種尬里尬氣的國產小劇場很反感,做菜就做菜,沒必要擱這兒尬演,所以就沒這么做。 介紹完食材,他對著鏡頭說道: “說實話,鹿尾巴算是我收拾過的最難聞的食材了,比大腸頭的味道都濃,不說了,我得趕緊下手,省得滿屋子都是味兒。” 說完,他將鹿尾巴泡進冷水中,先浸泡。 鹿尾的處理比較講究,需要先用冷水浸泡一會兒,然后撈出來,用開水沖洗浸泡后,再進行拔毛。 沈佳悅問道: “不能直接用開水燙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