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裝了,我是廚神我攤牌了!正文卷第517章三套鴨——一道由文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經(jīng)典淮揚菜!【求訂閱】“小旭是什么學歷?” 邱耀祖端著保姆送來的熱茶呷了一口,隨即領著林旭往別墅的客廳走去,一邊走,一邊問著問題。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林旭還以為是閑聊,回答道: “中央財經(jīng)大學金融專業(yè)本科。” “本科……估計也夠了,跟我來,做菜之前,咱先聊一下這道菜的來源,讓你對淮揚菜有個初步的了解。” 也夠了? 林旭有些詫異。 學個菜而已,還對學歷有要求嗎? 說實話,林旭長這么大,還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呢。 做菜之前先問學歷,學歷低了是做不出來還是拿不動菜刀啊? 來到書房,邱耀祖指著桌上放著的一本《論語》問道: “學過《論語》吧?” 林旭點點頭: “學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論語》中的名句。” 他看到書名,腦子里不自覺就閃出了初中時候背過的論語十則。 除了感嘆時間流逝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外,還有什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句。 當時背得頭疼,導致現(xiàn)在還印象深刻。 不過邱老爺子問這個是做什么啊? 難道做菜之前,還先討論一番孔子的話不成? 邱耀祖說道: “《論語·子路篇》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名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話是講人生哲理的,同時也是三套鴨這道菜的創(chuàng)制主旨。” 什么? 論語的名句跟三套鴨有關系? 林旭有些不解的問道: “邱老爺子,我不是很懂。” 文化人不都信奉君子遠庖廚嗎?咋會跟一道菜扯上關系呢? 邱耀祖笑著說道: “要說三套鴨,得從淮揚菜的興盛說起。” 他不急不躁的給林旭講解起了淮揚菜的起源。 清朝中葉,揚州的經(jīng)濟達到巔峰,鹽商們喜歡附庸風雅召一些文人雅士來家里聚會餐飲,并邀請文化人參與到園林、餐飲等設計中。 三套鴨,就是這個時候,被一些文人,根據(jù)論語中那句“君子和而不同”給設計出來的。 君子和而不同,簡單來說就是: 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 這和小人的人際交往是相反的。 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小人會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應和別人,但內(nèi)心深處卻并不會抱著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 林旭聽得云里霧里,有些不明白這跟三套鴨有什么關系。 邱耀祖說道: “三套鴨創(chuàng)立之初,講究的是三種食材都要有自己的本味,同時兩兩相合的味道,會產(chǎn)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林旭聽到這里才有些明白: “所以是先有了創(chuàng)作理論,然后才誕生了三套鴨這道菜?” “對!你這孩子果然一點就透,中餐烹飪往往都是先有菜,再根據(jù)菜來推導烹飪理念,但三套鴨是先有了理念,然后廚師們根據(jù)理念一點點探索出來的。” 這就是和而不同說法的來源嗎? 邱耀祖對三套鴨這道菜推崇備至,這也是淮揚菜中很重要的一道高端菜,其地位相當于開水白菜之于川菜。 “做三套鴨首先要懂里面的創(chuàng)作理念,要懂得和而不同,才能真正理解,從而做好這道菜。” 對于高端廚師來說,三套鴨的做法不算難,無非就是把三種食材脫骨處理。 但這類菜光會做還不行,還要能品味出菜的妙處,懂得里面的文化內(nèi)核,才能真正領略到中餐里的文化美。 郭德綱說,相聲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烹飪也一樣。 聊完了這道菜創(chuàng)作理念,邱耀祖這才起身,帶著林旭去廚房,沒有直接做三套鴨,反而講起了這道菜的選材。 “小旭,要是讓你來做這道菜,你會怎么選?” 怎么選? 林旭剛想說一只家鴨一只野鴨再加一只鴿子就行,這有什么好選擇的。 但想著邱耀祖不會問這么簡單的問題,便認真思索片刻說道: “首先要有一只公鴨。” 鴨子類菜品中,公鴨比母鴨要強很多,不管燉煮蒸炸,公鴨做出來都更好吃,所以他覺得應該選公鴨。 邱耀祖臉上露出一絲驚訝: “你能有這種認知,就說明你確實懂烹飪,是一般廚師不能比的。” 還真蒙對了? 林旭有種做選擇題蒙對答桉的竊喜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