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未來科技公司的芯片生產基地,其生產的18英寸晶圓,雖然生產的22n芯片,但可以切割出的芯片數量,已久是12英寸晶圓的數倍,良品率也遠遠高于現在的12英寸,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本身的18英寸晶圓,面積雖大于12英寸硅晶圓,但生產成本卻是低于12英寸硅晶圓,加上可以切割出的芯片數量更多,這分攤下來后的單顆芯片成本,遠遠低于現在的硅芯片。 可以這樣說,這個芯片生產基地的芯片成本,只要實現大批量生產的話,其成本還不到市場主流芯片的一半,甚至連三分之一都不需要。 當蘇昱和蘇京墨參觀到最后的生產環節,也就是最后的封裝環節。 而他們到的時候,正是第一批處理器處理器生產完成的時候,一顆顆處理器,就呈現在他們的面前。 這些主體為藍色的處理器,就是燭照處理器,而只要裝入包裝盒后,就可以正式進入零售市場進行銷售。 到了這一步后,燭照處理器的生產成本,也可以估計出來。 之前的成本估計,都是根據試產來預估的,屬于不太準確的數據,而現在,在經過量產后,就可以得出真正準確的生產成本。 處理器的成本和定價,都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 如果單單計算處理器的硬件成本,那當然就比較容易了,只要把所有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還有設備等損耗計算進去,就可以得到處理器的硬件成本。 但處理器的成本,可不僅僅是硬件成本,還有研發成本。 一顆處理器從研發到量產,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發費用,這甚至超過了硬件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處理器的產量越高,研發費用平攤后的單顆成本才會越低,才可以推高利潤,而銷量低的處理器,注定是收不回研發成本。 所以,一顆處理器的成本和定價,以及利潤,還是要看實際產量和銷量,才可以得出最準確的成本和利潤。 只不過,燭照處理器的研發成本,則是非常低了,主要都是測試成本。 畢竟,燭照處理器設計圖,是蘇昱給未來科技公司,而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自然是不用投入一大筆研發費用,只需要投入資源進行測試就行了。 這一來,分攤到每一顆處理器的成本,就是極低,這也是未來科技公司的最大優勢。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