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楊清源之前只考慮了如何行事,對于大義名分,并沒有太在意。 若是現在這樣廢了朱瞻坤,那楊清源、于延益、錢牧謙乃至參與此事的大老,名聲就危險了。 不說遺臭萬年,但也絕對是毀譽參半。 對于文官來說,刀筆春秋、遺臭萬年,有時候比死還要恐怖。 “清源,既然朱瞻坤的罪行沒能明確,那就讓他有一個明確的,足以寒天下之心的罪名不就行了。” 楊清源愣了愣,然后看向了于延益的雙眸。 “于師!?” “你覺得我的人頭,如何?!” 于延益說上一句話的時候,楊清源就有不好的預感,而隨著于延益說出這句話,楊清源的預感成真了。 “于師……” “清源,你聽我說!”于延益打斷了楊清源的話。 “朱瞻坤要廢,但必須名正言順地廢。否則在世人眼中,我們就是董卓、爾朱榮之輩。不僅僅天下人心浮動,北境的燕王也會得到一個起兵清君側的大義之名,你愿意看見這些嗎?!到時候天下大亂,生靈涂炭,你我就是罪人啊!” 在牢獄之中的這段時間,于延益并沒有閑著,他已經將一切都考慮清楚了。 “于師……” “當然,我的考量不僅僅是這些。”于延益一口飲盡杯中之酒,“清源,你還記得你寫給我的‘民主論’和‘共和書’嗎?” 楊清源心神一震,他曾經以夾帶私活的方式,寫了兩篇策論,當時被錢牧謙被痛批了一頓。 當時他就意識到,這其中的理論太過超前了。 一位馬先生編寫的理論之中,有一句闡明了這個道理。 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 現在的大周沒有這樣的基礎。 所以他當年就收起了這個心思,但沒想到于延益竟然還記得此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王朝周期律一直沒法擺脫。 王朝興衰,其本質不過是某一利益群體被趕下臺,換了新的群體上臺而已。 既得利益的統治階層利用手中的權利,逐漸積累資源,致使貧富差距愈發加大,矛盾愈發尖銳,直至不可調和的時,爆發沖突,然后王朝被推翻,一切重新來過。 不過于延益現在提這個觀點,楊清源不明白提到他想說什么。 “當天下百姓當家做主,這件事情,我們做不了,或許千百年后才有人能做成,但是你提出的共和制衡論,卻可以更進一步。” 于延益目光炯炯地看向楊清源,“這是一個機會,限制君權的機會。若是能使得王在法下,周明生桉的悲劇、楚王的悲劇、乃至于老夫蒙冤之事,就能極大程度地避免。” “君權無上,唯法匡之!” 于延益在刑部的天牢之中,在這幽暗無光的地方,喊出了振聾發聵的八個字。 經歷了楚王之事,和他自己的被冤枉的過程,他得到了這八個字。 雖然此地沒有陽光,但是楊清源的眼中似乎看到了光明。 文明的進程,是一個限制權力的過程。 以帝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這句話是《權利法桉》的核心含義,也就是于延益的剛剛那八個字的含義。 王在法下,天下大同。 “現在,是個機會!”于延益的語氣堅定,“我若是被朱瞻坤冤殺,便足以引起朝中群臣對于天子的排斥。” 于延益講這句話的時候,沒有絲毫的謙虛,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他為國盡忠,在大周危亡之際,守住晉陽,并和楊清源圍殲后金大軍,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且為人德行高尚,沒有絲毫弄權貪瀆之行。 這樣的人要被天子冤殺,百官會如何想?! 今日朱瞻坤可以冤殺于延益,明日是不是一樣可以冤殺趙艋軻、錢牧謙、程青松?! 即便是得楊清源言傳身教的十三皇子上位,當了一任好皇帝,那下一朝呢?! 將社稷命運和自身命運寄托于皇帝是個皇帝之上,這本來就走鋼絲的行為,非天下正道。 之前他們沒有辦法,而楊清源和于延益提出了一個辦法,足以限制皇權。那他們自然是愿意擁護的。 文官武勛兩大集團其實代表的就是此時大周的最大利益。 黎庶眾多,但他們的聲音不被聽見。 以內閣治政,以都督府掌兵,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司法。 三方分立,制衡皇權! 則王,在法下! /75/75654/32022091.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