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若君王并無高尚之德行,王道必敗而無勝。” 王道之說,李青在孔圣的治國之道中,加入了仁政這個概念。 繼承和完善了孔圣的思想。 引得孔嵬眼中精光閃爍,時而激動,時而興奮。 “王道便是在以德為政的基礎上行仁政,長青王道之論,令老夫豁然開朗! 君王德行高尚,王道無敗而必勝。君王缺乏德行,王道必敗而無勝。” 上千名讀書人,還有在場的大儒。 都覺得李青在孔圣以德為政的基礎上闡述的王道思想,十分正確,無從反駁。 雖然不滿李青不尊禮制,此時卻也心悅誠服。 不等司馬鏡發問,孔嵬搶先問道:“請教長青,何為霸道?” 聽到前面帝道和王道的分析,在場眾人,越發地認真聆聽了起來。 整個國子監廣場,一片安靜,都靜靜地等待李青治國之道中的第三種方式。 李青道:“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王道重仁政,以德治國。霸道重律法,以法治國。 王道治國,需君王德行高尚。且教化百姓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需百官同樣具有高尚的德行。見效慢,但效果長遠。有長治久安之效。 霸道治國,依法治國,用智和力,以利服人,以利誘人,以武力、刑法、權勢等手段富國強兵和統治天下,是萬民畏法而順之。 霸道治國,國力提升立竿見影。戰時所向披靡,無堅不摧。但霸道致命之處在于不能持久。 一旦利益消失,或律法過于嚴苛,將導致官員徇私枉法,以權謀私。” 最后,他進行總結。 “天下久安時,以王道治國,施仁政。” “天下大亂之際,以霸道治國,重賞罰。” “遇大仁大義、大智大勇之圣主,王霸并行,以帝道治國。” 三種治國之道說完,在場之人久久不能平息,心中不斷的進行回味。 忽然,朱九淵說道:“遇圣主,以帝道治國。遇賢主,天下久安,則以王道治國。此兩點,老夫認可。 但天下大亂之際,重賞罰,以霸道治國,豈非導致禮崩樂壞?屆時國將不國!” 李青道:“而今天下,有大亂之跡象。離國變法,國力鼎盛。便是霸道治國最好的佐證。 王道霸道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各自發心的起始如何。 一念發動處即是行。 若一念為功利之心,以功利之心為起始強國,方為霸道。 若一念為仁心,以仁心為起始強國,即便行霸道之事,亦是王道。 離國變法,如今陳兵金庭山以南枕戈待旦,對大周虎視眈眈,此為霸道。 我大周腹背受敵,北有妖蠻入侵,南有離國堵截。以守護百姓免遭屠戮之心,行霸道治國提升國力,此為王道。” 朱九淵聞言,大聲呵斥:“以仁愛治國,百姓歸心。 以律法治國,定有官員謀取私心,導致人心惶惶、國家大亂。 王道便是王道,霸道便是霸道。 霸道粗鄙不堪,如何能與王道之仁愛混為一談? 如此詭辯,實乃荒謬,簡直就是一派胡言!” 朱九淵的話,頓時得到在場不少大儒的支持。 他們骨子里的思想,便是禮制道德,仁愛天下。 依法治國,功利心太重,導致禮崩樂壞。 又豈能得到他們的認可? 李青嗤笑道:“霸道粗鄙,王道空談說大話。二者均是為國,哪有粗鄙貴賤之分?” 朱九淵瞪大眼睛,怒視李青,“你說道德和仁愛是空談,是說大話?” 李青這番言論,無異于在玷污和否認孔圣思想。 其余眾人,也俱都用危險的眼神看著李青。 大有一言不合,便要拔劍相向的趨勢。 李青一步不退,直視朱九淵,“霸道治國,你們擔心律法被官員們用來謀取私心,致使人心惶惶,國家大亂。 可王道治國,那些官員們,便不會有私心嗎?他們真的全都仁愛百姓嗎? 大周自開國之后,便以王道治國。這數百年來,有多少官員以權謀私,又有多少官員在朝堂之上為了自身利益,進行黨派之爭。 王道教化萬民,教化了這么多年,連為官之人都教化不好,談何教化百姓? 王道治國不是空談說大話,又是什么! 治國之道,哪有好壞之分?只有根據君王之能力之德行,根據當今局勢進行綜合考量。 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豈是你一句仁愛所能挽救? 離國和妖蠻對大周腹背夾擊,你能用道德和仁愛,勸說他們退兵嗎? 值此關頭,不行霸道,莫非要高舉禮樂仁愛的大旗,坐等大周亡國不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