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永盛十三年。 七月四。 一連三日,江中郡十九府各地開始大豐收。 第一批種下的大夏龍米,也正式得到回報。 江中郡府城內。 周滿拿著一份名冊,聲音洪亮如鐘。 “懷平縣,麥收三萬八千五百石。” “永修縣,麥收四萬九千二百石。” “春云縣,麥收三萬九千八百五十石。” 隨著一道道聲音響起,周圍聚集的百姓,已經是樂開花了。 雖然這是其他府縣的糧食,可不管如何,這就意味著這次江中郡糧食危機已經徹底解決了。 所有人都認為,至少要三個月才能收割麥子,卻沒有想到,這才一個月,就能得到豐收。 如何不讓他們喜悅? 最終,將各地糧食豐收情況說完后,周滿翻到最后一頁,緩緩開口道。 “此次江中郡秋收,共計收獲三萬萬又四千八百六十五萬,三千二百五十五石糧食。” “去年郡內總糧產,三萬萬又兩千四百萬石糧食。” 周滿開口,他將去年一整年的糧產收入和今年一個月收入進行總對比。 本來大家聽著還沒有太大感覺,可現在這么一聽,感覺不就來了嗎? “一個月比一年糧收還高,這還是咱們沒有完全種上去,要是全部種了,那咱們江中郡一個月,豈不是能種出十幾萬萬石糧食?” “那可不,侯爺不是說了嗎,以后大夏王朝人人都要吃咱們種的糧食。” “人人都吃?那以后這糧價格不得賣便宜?怎么可能賣到五十兩銀子一石啊?” 人們議論紛紛,大部分是喜悅的,但也有少部分人追逐利益,物以稀為貴,這道理普通百姓都知道。 所以聽到以后數量會很夸張的時候,自然而然還是會有些失望。 “你可真是夠意思的啊,咱們江中郡出了這么大的事情,舉國上下,各郡各府來幫咱們,咱們種出這么多糧食,賣大家低價又能如何?” “是啊,現在產量已經翻倍,賺也賺了不少,難不成非要大賺特賺?” 大部分百姓還是很有良知,其實對顧錦年之前說的,這糧食可以賣五十兩銀子一石,一開始大家是很開心的,可后面百姓們也明白。 糧食這東西,其實也賣不到什么天價,現在畝產已經翻倍了,外加上一年能收割好幾次,只要比正常的糧米賣的高一點。 十兩銀子一石,大家已經很賺了,何必要賺那么多? 外加上各地的援助,也讓江中郡百姓看在眼里,都是一家人,又何必如此? 的確,這些話一說,風向瞬間變了,而這些逐利之人,也瞬間不敢多語,生怕被眾人討伐。 “諸位鄉親父老。” “不要急。” “本官跟大家說幾句。” 聽著大家議論,周滿立刻開口,也怕大家的確產生誤會。 “諸位鄉親父老。” “侯爺說過了,會讓咱們江中郡成為大夏王朝最富饒的郡城。” “這大夏龍米,往后價格的確會壓下來,可最起碼第一批富的還是咱們,當然了,咱們也不要忘記各郡捐助。” “侯爺的意思,咱們前面就是認認真真種地,頭兩年朝廷會以一個均價收咱們手頭上的米,幫咱們打造江中龍米的招牌出來。” “等以后各地種下龍米,咱們江中龍米絕對不會跌價,而且還能名揚四海,到時候這米就賣給其他王朝。” “侯爺說了,那個時候就不是賣五十兩那么簡單,少說得一百兩一石。” “首選就是咱們江中龍米,而且只賣這種差的,大家伙種出來的好米,自己吃。” 周滿出聲,也算是給大家指出一條明路,外加上給予一些希望。 一聽到這話,百姓們紛紛拍手叫好,賣給自己人,價格高其實打心底還是不舒服,都是老百姓的,誰不知道誰啊? 可賣給其他王朝的人,管他死活,愛吃就吃,不吃拉倒,又不缺人買。 所以這個思路一說,江中郡百姓的確開懷大笑。 “說的好,賣給匈奴國的人,兩百兩一石。” “都說大金王朝的米好,鄉親們,咱們以后認認真真種糧食,好好研究研究,到時候跟大金王朝的米比一比,看看誰的米最好。” “是,跟大金王朝比一比,我就不信了,咱們大夏王朝種出來的米,還比不過他們?” 百姓們笑著開口,對未來充滿著憧憬。 “鄉親們,你們有這樣的想法,侯爺很開心。” “不過,有幾件事情跟鄉親們說下。” “第一,這一次收割的糧食,大家伙自己留三個月的,其余全部賣給官府,一部分官府儲存,一部分分給一些沒田的窮戶人家。” “價格呢,按五兩銀子一石,先把這第一道難關渡過再說,這是侯爺的意思,大家也多多理解。” “而且這次收割,不繳稅,鄉親們是多少就是多少。” “這第二件事情,就是侯爺希望大家能繼續努力,四個月后,也到了下半年收取糧稅的時候,這糧食還是由官府直接全收,但這個時候要交稅了,新政告示已經貼在城門內,大家伙自己可以去看。” “侯爺的意思是說,八個月后,咱們屯了兩批糧食,就可以赴京了,一來是打響咱們江中龍米這塊金字招牌,二來是給咱們江中郡好好爭一爭臉皮。” “一鳴驚人,讓朝堂文武百官震驚,也要讓天下人震驚,這就是侯爺的意思。” “所以,大家伙得憋一口氣,咱們憋好了這口氣,八個月后,別說大夏了,這東荒諸國那個不要被咱們江中郡震驚?” “這第三件事情,就是侯爺已經劃了一塊地出來,這塊地一個月收割一次,收割的龍米適合孩童老人,還有身懷六甲的婦女進食,其余地方,不到四個月,絕不準提前收割。” “這是鐵律,各位鄉親父老萬不可因為一時之快,提前割麥,鄉親們清楚了沒?” 周滿宣告這三件事情。 這都是顧錦年的安排。 第一次不收稅,完全是讓江中郡百姓有安全感,大部分都有余糧,也就不害怕后面的事情了。 只不過也要照顧一些窮戶。 這一點,百姓們非常理解,畢竟遭過難,同情心很足。 而這第二件事情,才是江中郡百姓上心的事情。 新政納稅,如今在所有族老的傳遞下,大家伙都明白了,知道這是好事,按田地交稅,也沒有什么不妥的,地多多交,地少少交,對很多老百姓都極其友好。 大家伙也都支持,壓根就不難受。 眼下隨著周滿這么一說,眾人還真是期待滿滿啊。 想想看啊,如果真等到八個月后,江中郡的存糧得有多少? 這要是交稅上去,舉國都要沸騰啊。 以后誰見到他們江中郡百姓不得高呼一聲威武? 納稅這玩意,只要不重,百姓都是樂意的,畢竟也是強大國力,如果交完糧稅后,還能裝一波,那更爽啊。 想到這里,百姓們都不由傻笑起來了,真想看看滿朝文武聽到江中郡一口氣交納幾萬萬石糧食的表情。 一定特別豐富。 至于最后一件事情,百姓們更加不抵觸,四個月一割已經很不錯了,以往是五個月一割,半個月農作,半個月重新插秧。 現在四個月一折騰,相當不錯,大家伙也知道,四個月真正成熟后,這龍米才能延年益壽,最重要的是,成熟后的稻谷,能壯陽啊。 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所以對于這三個要求,百姓們都是很樂意,直接同意下來了。 “這都是小事,種田這事,咱們在行。” “是啊,小事,小事。” “我看啊,別說八個月后了,周大人,你把給咱們江中郡贈糧的郡府都記下來,等八月后,咱們一人再拿出一部分出來,還給這些郡府。” “還雙倍,不然別人還真以為咱們江中郡窮的很。” 有人笑著開口,提議等八個月后,再一人拿一部分糧食,還給這些兄弟郡。 自個發達了,也不忘窮兄弟。 這個提議一說,得到一致認可,大部分百姓都很淳樸,自己吃的多了,都會掛記著別人,沒有那么多歪心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這個好。” “等回頭本官好好記下來,到時候咱們抽些人,一府一府的送,這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大家說是不是?” 周滿聽到這話,頓時感覺特別不錯,顯擺一下是小,最主要的是還了恩情,也讓大夏百姓知道,他們江中人一個個有骨氣,也記恩。 誰幫了咱們,咱們幫回去。 不過,就在此時,有人忽然開口。 “周大人,侯爺為什么不來啊?” 隨著一人開口,一時之間,很多道聲音都響起,詢問顧錦年為何不來? 聽到這話,周滿苦笑一聲道。 “侯爺清晨就走了。” 周滿出聲,如此解釋道。 可這話一說,百姓們瞬間安靜下來了。 不過很快,一些聲音響起。 “侯爺走了?” “侯爺怎么突然不辭而別啊?” “是啊,周大人,您怎么不勸勸啊,咱們江中百姓還沒有好好感謝感謝侯爺,怎么就讓侯爺走了啊?” “哎呀,糊涂啊,周大人,您怎么能讓侯爺走?咱們都沒正兒八經謝過侯爺,怎么就走了啊?” 聲音紛紛響起,諸多百姓有些難受,顧錦年如今在江中百姓心中,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說是當代圣人都不足為過。 得知顧錦年不辭而別,眾人心情還是十分低落的。 畢竟他們真的很想好好感謝顧錦年一番。 看著百姓們眼中的失落。 周滿的聲音不由響起。 “諸位鄉親。” “侯爺并非常人,他不同于其他官員,他有一顆為民之心。” “江中郡之難,侯爺解決了,可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侯爺去解決,他并非是不辭而別,而是留下了這大夏龍穗。” “東林郡火災,死傷無數百姓,整個大夏諸多地方都需要侯爺。” “方才本官聽聞有人說,還未來得及好好感謝侯爺。” “本官有幾句肺腑之言,諸位可能會覺得,本官虛情假意。” “可這些話的確是本官之意,若我江中百姓,能夠好好耕種,養活整個大夏王朝所有百姓,解決大夏王朝的根本問題。” “這就是給予侯爺最大的回報,也是最大的感謝。” “諸位!” 這些話,周滿的確是發自肺腑,發自內心。 他徹徹底底被顧錦年這番精神給折服了,實際上大夏天災這么多,并不是一個人可以解決的。 顧錦年解決了江中郡之難,按理說換做任何官員都會選擇留在這里,這潑天的功勞,誰不想獨占? 不說別人會不會來搶,只要你走了,一切都有可能。 然而顧錦年沒有半點猶豫,他走的很干脆,即便是自己也是后知后覺。 他不在乎任何名聲,只要百姓過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江中郡之難。 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想象中的矛盾沖突。 顧錦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圍繞的都是根本。 他在江中郡最動蕩的時候出現,在無數人都不好看的情況下挺身而出,而今他穩定局勢,沒有任何聲張,也沒有任何渲染。 說走就走,實實在在將圣人風范彰顯出來。 想到這里,周滿深吸一口氣,他望著所有百姓,攥緊拳頭道。 “好好耕地!” “八個月后,給大夏一場奇跡,給侯爺一場奇跡,這一次,我們不僅僅要為自己爭氣,也要為侯爺爭氣。” “讓天下人都知道,沒有侯爺,江中之難定不下來,也要讓侯爺知道,我們沒有讓他失望。” 周滿出聲,他賦予最強烈的情感,說出這樣的話。 這番言論,不煽情,也沒有什么情緒渲染,而是一種態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