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吳浩的奏章,底稿雖然早就流傳于外,但奏章本章,卻遲遲沒有下發(fā),人們都幾乎以為上頭要將之“留中”了。但吳奏終于還是發(fā)了下來,詔書似乎沒有表明什么傾向性,只寥寥數(shù)語, 大致意思:此議是否合適,詔太常寺“廣咨博詢,期于允當”。 理學一派已憋了好一陣子,當下立即發(fā)聲。 光祿丞宣安上書,中心思想:謚岳飛以“穆”,合適的很! 宣安說,以“穆”字為不美,這是誤讀,“穆”字若不美,周穆王、秦穆公又該置于何地呢?這兩位,可都是一代明主啊!此其一。 其二,中情見貌曰穆,臣浩大約就是因為這個,才以“穆”為不美?可是,“中情見貌”,難道不是對岳飛之的評?岳飛這個人,小不如意,就給上司甩臉子,甚至撂挑子,甚至——連高宗皇帝的面子都不給!這不是“中情見貌”,啥是“中情見貌”? 謚法,是要如實反應一個人的行為、性情、品質(zhì),“美謚”不是“虛美”!understand? 說的頭頭是道,順便還將岳飛損了一把。 事實上,對上司(包括皇帝)“甩臉子、撂挑子”的事情,岳飛確實也干過, 還不止一次。 但立即就有人上書反駁。 上書人叫做張湜,是個太學生。 張湜說,首先,周穆王的“穆”,是“生號”,不是“謚號”——也即是說,是人家在位時的王號,跟今天的榮王、寧王是一樣的。 周穆王時代,周朝天子,是沒有謚號的;周孝王之后,周朝天子,才開始有謚號,understand? 其次,周朝的時候(包括春秋、戰(zhàn)國),“穆”字確實是美謚,但兩千年下來,時移世易,在謚法中,“穆”字的地位愈來愈低,這是不爭的事實, 臣安是真不懂呢?還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呢? 再次, 岳飛確實是個“中情見貌”的人,然而,這難道是他的缺點?執(zhí)正不阿,遇到不平之事,以去就爭,難道不是大臣正色立朝的基本要求?而且,岳飛的“中情見貌”,只對上,不對下,“中情見貌”,其實是岳飛的大優(yōu)點! 但世人(包括宣安在內(nèi))早已默認,“中情見貌”就不算缺點,但也肯定不算優(yōu)點,因此,以“穆”謚岳飛,實在是刻意拉低對岳飛的整體評價,怎能算是“的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