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威瑟林痛快地說是,“對,卡勒科島和福里興恩堡,在熱蘭遮城北7荷里。” 守序注意到魍港所在的島嶼附近也有一條進入臺江內海的航道,“威瑟林先生,我看這條航道也挺寬,為什么沒有船只往來?” 威瑟林道:“我們把魍港的航道叫北航道,公司剛來的時候,北航道也有12荷尺深,是臺灣承接中國移民的主要港口之一。因為正對著八丈溪的河口,魍港航道的淤塞速度比南方的主航道和鹿耳門航道更快。” 守序知道,八丈溪是后來臺南與嘉義的界河。他不經意地問道,“福里興恩堡的城墻有多厚?你們還沒有完全征服這里的土著吧。” 威瑟林也沒有隱瞞,這不是什么機密,“五塊中國磚的厚度,對土著來說,福里興恩是堅不可摧的堡壘。” 守序點頭道:“這里也是你們曾經給鄭芝龍提供的后方基地吧?” 提到鄭芝龍,威瑟林就比較謹慎了,“閣下,鄭芝龍當海盜的時候,我還沒有進入公司任職,對當時的歷史并不清楚。” 守序一笑,不再追問,便聊起臺灣的地理。 據威瑟林介紹,臺灣最優良的天然港口無疑是位于南北的打狗港{高雄}和基隆港,雖然葡萄牙人最先用福爾摩莎給島嶼命名但他們沒有勘測全島地形。荷蘭人在大員站穩腳后才慢慢探索了全島,他們開始甚至認為雞籠和淡水是同一地方,還是西班牙占據臺北后,荷蘭人才發現兩地相距了6荷里,是兩座不同的港口,而且水文條件都比大員好。 守序將荷蘭地圖與回憶中的臺灣地形做了對比,發現除了臺北平原、臺中盆地和臺東縱谷平原,其他的平原地區與后世的海岸區別都蠻大,就如嘉南平原,比后世更加狹長,從海岸地區步行一天半就能抵達山區。 臺北平原雖然沒有荷蘭人占據的嘉南平原大,但臺北有全臺灣通航條件最好的河流,淡水河,這對缺乏基礎設施的前期開發來說尤其重要。 據荷蘭人估計,目前全臺大概有10萬土著,加上集中在臺江內海附近的4,5萬漢民,全臺的人口大約為15萬人。守序知道,臺灣在清末的人口接近百萬,這大概就是臺灣在沒有現代機械前能夠養活的人口上限。這個時代肯定更少了,適宜耕作的平原土地更少嗎,全臺上限70萬是比較合理的推測。他拿到的大肚溪以北的區域,臺中、臺北和宜蘭,大概可以養活20萬人,如果加上臺東縱谷平原的花蓮部分,勉強能到25萬。20萬農民,4萬非農業的生產人口,1萬軍隊,這是守序的長期規劃。 注:特羅德紐斯愛撈錢巴達維亞是知道的,但范迪門一直沒抓到確實的證據。威瑟林的冒險經歷挺有趣。順便,蒙達也是歷史人物,他是蘇鳴崗的女婿,像其他人一樣,蒙達這個名字也是從荷蘭文轉譯回中文。 晚上還有一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