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面對劉協想要讓易鵬監國的決定,其他諸侯和一些官員,全都持反對態度。 當然,他們不敢當面得罪易鵬,因此理由說的十分委婉,他們聲稱,易鵬入朝為官的經驗太淺, 資歷不夠,監國最好還是挑選一個德高望重,經驗豐富之人。 還別說,這個理由,倒是冠冕堂皇。 既不得罪易鵬,也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在朝的官吏,幾乎有一半都是袁家的門生或者與袁家有著密切往來的世家子弟。 可以說, 袁家的態度, 在一定程度上, 便代表了大漢士族階級的態度。 雖然因為董卓的屠殺,袁家慘遭滅門,損失慘重。 但是,對于一個屹立數百年的大世家而言,這點損失,還不至于令其傷筋動骨。 袁家的老巢,可是在汝南的,董卓屠殺的,不過是袁隗等人的家眷而已。 因此,當袁紹、袁術持反對態度時,其他百官見此,也跟著委婉的表達了反對。 眼見朝堂上一片反對之聲,劉協不由猶豫了。 易鵬原本便不愿意待在朝堂中, 這些人的反對,正和他的心意。 他微微一笑,也不生氣, 躬身說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劉協一揮手, 用自己童稚的聲音回道:“易愛卿但說無妨。” 別看劉協只有九歲,特殊的經歷使得他有些早熟,小小年紀,便已經有了小大人的派頭。 說起來,這孩子也是悲催。 雖然出生高貴,卻偏偏成了末代皇帝。 他的一生是憋屈的,不僅當了一輩子的傀儡,就連他的皇后,都任人宰割,被曹操活活毒死了。 一輩子都活在曹操的陰影之中,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 人人都想要當皇帝,但是當他這樣的皇帝,也真是生不如死。 易鵬對著小皇帝躬身一禮,隨后緩緩說道:各位大人所說,的確有理。臣一直偏居南疆,對于朝中政事,一無所知, 的確缺少經驗, 不適合擔此重任。” 易鵬主動請辭,倒是令四周的諸侯和百官十分意外。 他們沒有想到,易鵬竟然會自己主動放棄這令外人心動不已的監國資格。 易鵬沒有理會其他人,而是繼續緩緩說道:“微臣以為,幽州牧劉虞,德才兼備,能力出眾,威望崇高,深得人心,可擔此重任。” 劉虞,真正的皇親國戚,他是東海恭王劉疆的后裔,丹陽太守劉舒的兒子。 黃巾之亂時,他一直擔任甘陵國相、宗正等要職。 宗正,乃九卿之一,負責管理宗室親貴,地位崇高。 廢史立牧的時候,劉虞被外放,出任幽州牧。 他在幽州任職期間,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游牧民族,安撫百姓,使得當地一片太平,鮮有戰亂。 因為功績,他累次升遷,如今他已經官至大司馬,封襄賁侯。 在官位上,他與易鵬幾乎相當。 而聲望,卻是易鵬遠遠不能及的。 歷史上,董卓之亂時,袁紹曾經想要擁立他為皇帝,但是遭到了他的拒絕。 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利欲熏心之人,反而品性正直高潔,是一個少見的勤政廉潔的好官。 由他來擔任監國,簡直是最佳的選擇,當朝不會有人反對。 果然,當易鵬提出讓劉虞監國時,四周百官,包括袁紹,全都贊同。 劉虞的威望和地位,完全擔得起這個職位。 既然眾人都同意,小皇帝便立即下詔,召劉虞入京,暫代監國一職。 劉虞這個人,仁慈有余,而勇猛不足,由他擔任監國,對于各諸侯而言,都十分有利,因此沒有人反對。 劉虞究竟仁慈到何種程度? 一個小故事,便能說明一切。 初平四年,劉虞糾合十萬人,攻打公孫瓚。 臨行前,劉虞吩咐手下士卒,“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人就行了。” 當時,公孫瓚手中不過才數千人,他料到自己根本不是對手,便想要逃跑。 但是哪里知道,劉虞根本不善于作戰,攻打時,他吩咐士卒,要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許焚燒城池,更不能傷害百姓,連公孫瓚的士卒,都盡量不要傷害。 他如此仁慈,竟然使得十萬大軍,一時之間拿不下數千人! 公孫瓚見此,自覺有機會,他便心生一計,召集麾下精銳,順風縱火,自己燒了麾下百姓的房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