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沒有火柴,也沒有打火機,想生火做飯、照明可沒有現在這么容易。雖然當時沒有現在便利,但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特色的生火工具,那么,當時的人是如何生火的呢? 在當時,生火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木燧生火,也就是鉆木取火;另一種是用金燧生火,也叫鉆燧取火。 最先出現的是鉆木取火。據《韓非子·五蠹》記載:“民食果籮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意思是說,早在上古時期,人民吃野生的瓜果和蚌蛤等生肉時,有一種腥臊惡臭味,讓人難以下咽。生肉有很多寄生蟲,吃了不但傷害腸胃,而且還容易生病。于是,圣人就發明了鉆木取火的方法。自從有了火,人們牙口好了,胃口也好了,吃得嘛嘛香。人民吃得高興,就推舉這個發明鉆木取火的人治理天下,還稱他為“燧人氏”。 并非隨時隨地撿拾的木材都能拿來取火,要根據四季的變化來選擇:春天選用榆樹和柳樹,夏天選用棗樹和杏樹,秋天選用柞樹和楢樹,冬天選用槐樹和檀木。 這種四季更換木材的行為被稱為“改木”或“改火”。“改火”始于上古時期,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直到魏晉時期才被廢除。古人之所以改火,是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使用不合時令的木材會導致人體中毒,影響健康。 隨著青銅器的發展,人們又發明了另外一種生火工具——金燧。金燧,又叫“陽燧”,實際上就是用銅制作而成的凹透鏡。每當太陽出來時,將金燧對著太陽,然后將收集到的太陽光聚焦到事先準備好的艾草上。艾草經過太陽光的灼燒,達到著火點后,就會被引燃。 金燧雖然方便,但在夜晚和陰雨天無法使用。不過,好在金燧和木燧制作得都非常精巧,便于隨身攜帶。為方便隨時生火,古人出門時通常會左佩金燧、右佩木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