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又叫“相邦”、“丞相”或“宰相”。后來,因為避諱漢高祖劉邦的名字而改為“相國”。 相,最早出現于春秋末期,由齊景公所設,分為左相和右相。在最初的時候,相可以世襲,并且不分文職武職,文臣武將均可擔任。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加強中央集權,也都紛紛設置相位。如魏文侯曾任命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齊威王曾任命鄒忌、田嬰為相,趙武靈王曾任命肥義為相,趙惠文王任命樂毅為相,而《天下縱橫:鬼谷子的局》中的白圭也同樣是被魏惠王任命為魏相的。 與春秋時期的相不同的是,戰國時期的相不但多是文職,而且沒有世襲的權力,只要國君看你不順眼,可以隨時炒你魷魚。 秦國設置相位相對較晚。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之際,雖然是秦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并且手握軍政大權,但官職卻是大良造。直到秦惠文王時期才開始設置相一職,而張儀曾擔任此職。秦武王二年時,秦國開始設置左右丞相,其中由甘茂擔任左丞相、樗里疾擔任右丞相。其后,擔任過秦國丞相的還有呂不韋、李斯等人。 在先秦時期,楚國一直被視作蠻夷,與中原文化有很大差異,直到滅亡都沒有設置相一職。其最高行政長官一直為令尹,相當于中原的相,并且大多時候由公族人員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