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古代,如果坐相不好,是要被“批斗”的。想當(dāng)年,原壤因為接待孔子時正蹲坐著而把孔子給惹毛了。孔子先是用拐杖敲擊其小腿,然后將其怒斥一通。對于謹(jǐn)守禮儀的孟子而言,坐姿還曾引發(fā)了一場婚姻危機(jī)。他僅僅因為有一次看到妻子坐姿不對而要休了她……由此可見,坐姿在先秦時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古人是如何坐的呢?先秦時期,唯一正規(guī)的坐姿叫跪坐,或正坐。坐時,將臀部放于腳踝上,上身挺直,雙手放于腿上,兩眼目不斜視。但有時表示莊重或向客人表達(dá)尊敬而將臀部離開腳踝,這種坐姿也被稱為長跪。 跪坐陶俑 古人對坐姿要求極其嚴(yán)格。據(jù)《禮記·曲禮》記載:“若夫,坐如尸,立如齋。”意思是說,坐就要像祭祀中替代死者接受祭禮的人一樣坐得端正,站就要像齋戒時一樣站得恭敬。 古時候,上至天子,下至百官,無不佩劍。佩劍其實是為了彰顯勇氣、顯示身份以及防身之用。由于劍通常懸掛在身體左側(cè),所以坐下前需要先彎曲左腿,再彎曲右腿,防止拔劍時傷到左腿。而不佩劍者只需要彎腰使身體重心前移,然后雙膝著地并合攏,將雙手放于腿上即可。 古人通常席地而坐,當(dāng)然,席越厚越舒服。據(jù)《禮記·禮器》記載:“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官越大,待遇越高,所以天子坐的席有五層厚,諸侯坐的席有三層厚,大夫坐的席只有兩層厚,普通人坐的席恐怕只有一層厚。 正確的跪坐姿勢非常莊重優(yōu)雅,最能體現(xiàn)出中華文明謙恭、肅穆的禮儀風(fēng)范。經(jīng)常跪坐,還可以調(diào)理心性,提高自身修養(yǎng)。 戰(zhàn)國時期,君臣商討國家大事,并非君主坐在龍椅上,群臣在殿下站成兩列,而是君臣跪坐在一起。椅子是在南北朝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所以當(dāng)時并沒有椅子,更沒有龍椅,直到隋唐時期才出現(xiàn)皇帝坐在龍椅上以及文武百官站立兩旁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