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舉行重大祭祀典禮的時候都要戴冕冠、穿冕服,但不同場合穿戴的冕冠和冕服有所不同。 冕冠主要由冕旒(冕冠前后的玉串)、充耳、冠圈、玉笄、冕綎等部分組成。冕旒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為天子專用。冕冠上為什么要制作那么多冕旒呢?其寓意是不該看的不看,而充耳的寓意則是不該聽的不聽。 天子祭天時,戴十二旒冕冠,每旒串有十二顆玉,穿大裘冕。大裘冕是六種冕服中最為尊貴的,只允許天子穿,不允許諸侯穿。即便天子想把大裘冕賞賜給諸侯,都是不被允許的。更何況諸侯要大裘冕也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在周代祭天全被天子壟斷了,其他人是不允許祭天的。 天子祭祀先祖時,戴九旒冕冠,每旒串有九顆玉,穿鷩冕;祭祀山川時,戴七旒冕冠,每旒串有七顆玉,穿毳冕;祭祀社稷時,戴五旒冕冠,每旒串有五顆玉,穿絺服;祭祀森林河流時,戴三旒冕冠,每旒串有三顆玉,穿玄冕。 周天子祭祀用冕冠、冕服手繪圖 西周初期,并非只有天子的冕冠上才可以帶旒,諸侯、大夫同樣也可以帶旒,只要旒的數量少于天子即可。不過,三公以下只有前旒,而沒有后旒。但隨著禮制的變化,冕旒逐漸成為帝王的專有象征,其他人不再允許佩戴冕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