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天的工作》-《譯文序跋集》
第(1/3)頁 前記
蘇聯(lián)的無產(chǎn)作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即努力于創(chuàng)作的,一九一八年,無產(chǎn)者教化團就印行了無產(chǎn)者小說家和詩人的叢書。二十年夏,又開了作家的大會。而最初的文學者的大結合,則是名為“鍛冶廠”的集團。
但這一集團的作者,是往往負著深的傳統(tǒng)的影響的,因此就少有獨創(chuàng)性,到新經(jīng)濟政策施行后,誤以為革命近于失敗,折了幻想的翅子,幾乎不能歌唱了。首先對他們宣戰(zhàn)的,是《那巴斯圖》(意云:在前哨)派的批評家,英古羅夫說:
“對于我們的今日,他們在怠工,理由是因為我們的今日,沒有十月那時的燦爛。他們……不愿意走下英雄底阿靈比亞來。這太平常了。這不是他們的事?!?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無產(chǎn)者作家的一團在《青年衛(wèi)軍》的編輯室里集合,決議另組一個“十月團”,“鍛冶廠”和“青年衛(wèi)軍”的團員,離開舊社,加入者不少,這是“鍛冶廠”分裂的開端?!笆聢F”的主張,如烈烈威支說,是“內亂已經(jīng)結束,‘暴風雨和襲擊’的時代過去了。而灰色的暴風雨的時代又已到來,在無聊的幔下,暗暗地準備著新的‘暴風雨’和新的‘襲擊’?!彼允闱樵婍氂脭⑹略姾托≌f來替代;抒情詩也“應該是血,是肉,給我們看活人的心緒和感情,不要表示柏拉圖一流的歡喜了?!? 但“青年衛(wèi)軍”的主張,卻原與“十月團”有些相近的。
革命直后的無產(chǎn)者文學,誠然也以詩歌為最多,內容和技術,杰出的都很少。有才能的革命者,還在血戰(zhàn)的渦中,文壇幾乎全被較為閑散的“同路人”所獨占。然而還是步步和社會的現(xiàn)實一同進行,漸從抽象的,主觀的而到了具體的,實在的描寫,紀念碑的長篇大作,陸續(xù)發(fā)表出來,如里培進斯基的《一周間》,綏拉菲摩維支的《鐵流》,革拉特珂夫的《士敏土》,就都是一九二三至二四年中的大收獲,且已移植到中國,為我們所熟識的。
站在新的立場上的智識者的作家既經(jīng)輩出,一面有些“同路人”也和現(xiàn)實接近起來,如伊凡諾夫的《哈蒲》,斐定的《都市與年》,也被稱為蘇聯(lián)文壇上的重要收獲。先前的勢如水火的作家,現(xiàn)在似乎漸漸有些融洽了。然而這文學上的接近,淵源其實是很不相同的。珂剛教授在所著的《偉大的十年的文學》中說:
“無產(chǎn)者文學雖然經(jīng)過了幾多的變遷,各團體間有過爭斗,但總是以一個觀念為標幟,發(fā)展下去的。這觀念,就是將文學看作階級底表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的世界感的藝術底形式化,組織意識,使意志向著一定的行動的因子,最后,則是戰(zhàn)斗時候的觀念形態(tài)底武器。縱使各團體間,頗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但我們從不見有誰想要復興一種超階級的,自足的,價值內在的,和生活毫無關系的文學。無產(chǎn)者文學是從生活出發(fā),不是從文學性出發(fā)的。雖然因為作家們的眼界擴張,以及從直接斗爭的主題,移向心理問題,倫理問題,感情,情熱,人心的細微的經(jīng)驗,那些稱為永久底全人類的主題的一切問題去,而‘文學性’也愈加占得光榮的地位;所謂藝術底手法,表現(xiàn)法,技巧之類,又會有重要的意義;學習藝術,研究藝術,研究藝術的技法等事,成了急務,公認為切要的口號;有時還好像文學繞了一個大圈子,又回到原先的處所了。
“所謂‘同路人’的文學,是開拓了別一條路的。他們從文學走到生活去。他們從價值內在底技巧出發(fā)。他們先將革命看作藝術底作品的題材,自說是對于一切傾向性的敵人,夢想著無關于傾向的作家的自由的共和國。
然而這些‘純粹的’文學主義者們——而且他們大抵是青年——終于也不能不被拉進全線沸騰著的戰(zhàn)爭里去了。他們參加了戰(zhàn)爭。于是從革命底實生活到達了文學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們,和從文學到達了革命底實生活的‘同路人們’,就在最初的十年之終會面了。最初的十年的終末,組織了蘇聯(lián)作家的聯(lián)盟。將在這聯(lián)盟之下,互相提攜,前進了。最初的十年的終末,由這樣偉大的試練來作紀念,是毫不足怪的。”
由此可見在一九二七年頃,蘇聯(lián)的“同路人”已因受了現(xiàn)實的熏陶,了解了革命,而革命者則由努力和教養(yǎng),獲得了文學。但僅僅這幾年的洗練,其實是還不能消泯痕跡的。我們看起作品來,總覺得前者雖寫革命或建設,時時總顯出旁觀的神情,而后者一落筆,就無一不自己就在里邊,都是自己們的事。
可惜我所見的無產(chǎn)者作家的短篇小說很有限,這十篇之中,首先的兩篇,還是“同路人”的,后八篇中的兩篇,也是由商借而來的別人所譯,然而是極可信賴的譯本,而偉大的作者,遺漏的還很多,好在大抵別有長篇,可供閱讀,所以現(xiàn)在也不再等待,收羅了。
至于作者小傳及譯本所據(jù)的本子,也都寫在《后記》里,和《豎琴》一樣。
臨末,我并且在此聲謝那幫助我搜集傳記材料的朋友。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八夜,魯迅記。
后記
畢力涅克(boris pilniak)的真姓氏是鄂皋(wogau),以一八九四年生于伏爾迦沿岸的一個混有日耳曼、猶太、俄羅斯、韃靼的血液的家庭里。九歲時他就試作文章,印行散文是十四歲?!敖椑任痰男值軅儭背闪⒑?,他為其中的一員,一九二二年發(fā)表小說《精光的年頭》,遂得了甚大的文譽。這是他將內戰(zhàn)時代所身歷的酸辛,殘酷,丑惡,無聊的事件和場面,用了隨筆或雜感的形式,描寫出來的。其中并無主角,倘要尋求主角,那就是“革命”。而畢力涅克所寫的革命,其實不過是暴動,是叛亂,是原始的自然力的跳梁,革命后的農(nóng)村,也只有嫌惡和絕望。他于是漸漸成為反動作家的渠魁,為蘇聯(lián)批評界所攻擊了,最甚的時候是一九二五年,幾乎從文壇上沒落。但至一九三○年,以五年計劃為題材,描寫反革命的陰謀及其失敗的長篇小說《伏爾迦流到里?!钒l(fā)表后,才又稍稍恢復了一些聲望,仍舊算是一個“同路人”。
《苦蓬》從《海外文學新選》第三十六編平岡雅英所譯的《他們的生活之一年》中譯出,還是一九一九年作,以時候而論,是很舊的,但這時蘇聯(lián)正在困苦中,作者的態(tài)度,也比成名后較為真摯。然而也還是近于隨筆模樣,將傳說,迷信,戀愛,戰(zhàn)爭等零星小材料,組成一片,有嵌鑲細工之觀,可是也覺得頗為悅目。珂剛教授以為畢力涅克的小說,其實都是小說的材料(見《偉大的十年的文學》中),用于這一篇,也是評得很愜當?shù)摹? 綏甫林娜(lidia seifullina)生于一八八九年;父親是信耶教的韃靼人,母親是農(nóng)家女。高等中學第七學級完畢后,她便做了小學的教員,有時也到各地方去演劇。一九一七年加入社會革命黨,但至一九年這黨反對革命的戰(zhàn)爭的時候,她就出黨了。一九二一年,始給西伯利亞的日報做了一篇短短的小說,竟大受讀者的歡迎,于是就陸續(xù)的創(chuàng)作,最有名的是《維里尼亞》(中國有穆木天譯本)和《犯人》。(中國有曹靖華譯本,在《煙袋》中。)《肥料》從《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三卷中富士辰馬的譯本譯出,疑是一九二三年之作,所寫的是十月革命時一個鄉(xiāng)村中的貧農(nóng)和富農(nóng)的斗爭,而前者終于失敗。這樣的事件,革命時代是常有的,蓋不獨蘇聯(lián)為然。但作者卻寫得很生動,地主的陰險,鄉(xiāng)下革命家的粗魯和認真,老農(nóng)的堅決,都歷歷如在目前,而且絕不見有一般“同路人”的對于革命的冷淡模樣,她的作品至今還為讀書界所愛重,實在是無足怪的。
然而譯她的作品卻是一件難事業(yè),原譯者在本篇之末,就有一段《附記》說:
“真是用了農(nóng)民的土話所寫的綏甫林娜的作品,委實很難懂,聽說雖在俄國,倘不是精通鄉(xiāng)村的風俗和土音的人,也還是不能看的。竟至于因此有了為看綏甫林娜的作品而設的特別的字典。我的手頭沒有這樣的字典。
先前曾將這篇譯載別的刊物上,這回是從新改譯的。倘有總難了然之處,則求教于一個熟知農(nóng)民事情的韃靼的婦人。綏甫林娜也正是韃靼系。但求教之后,卻愈加知道這篇的難懂了。這回的譯文,自然不能說是足夠傳出了作者的心情,但比起舊譯來,卻自以為好了不少。須到坦波夫或者那里的鄉(xiāng)下去,在農(nóng)民里面過活三四年,那也許能夠得到完全的翻譯罷。”
但譯者卻將求教之后,這才了然的土話,改成我所不懂的日本鄉(xiāng)下的土話了,于是只得也求教于生長在日本鄉(xiāng)下的m君,勉強譯出,而于農(nóng)民言語,則不再用某一處的土話,仍以平常的所謂“白話文”了事,因為我是深知道決不會有人來給我的譯文做字典的。但于原作的精采,恐怕又損失不少了。
略悉珂(nikolei liashko)是在一八八四年生于哈里珂夫的一個小市上的,父母是兵卒和農(nóng)女。他先做咖啡店的侍者,后來當了皮革制造廠,機器制造廠,造船廠的工人,一面聽著工人夜學校的講義。一九○一年加入工人的秘密團體,因此轉輾于捕縛,牢獄,監(jiān)視,追放的生活中者近十年,但也就在這生活中開始了著作。十月革命后,為無產(chǎn)者文學團體“鍛冶廠”之一員,著名的著作是《熔爐》,寫內亂時代所破壞,死滅的工廠,由工人們自己的團結協(xié)力而復興,格局與革拉特珂夫的《士敏土》頗相似。
《鐵的靜寂》還是一九一九年作,現(xiàn)在是從《勞農(nóng)露西亞短篇集》內,外村史郎的譯本重譯出來的。看那作成的年代,就知道所寫的是革命直后的情形,工人的對于復興的熱心,小市民和農(nóng)民的在革命時候的自利,都在這短篇中出現(xiàn)。但作者是和傳統(tǒng)頗有些聯(lián)系的人,所以雖是無產(chǎn)者作家,而觀念形態(tài)卻與“同路人”較相近,然而究竟是無產(chǎn)者作家,所以那同情在工人一方面,是大略一看,就明明白白的。對于農(nóng)民的憎惡,也常見于初期的無產(chǎn)者作品中,現(xiàn)在的作家們,已多在竭力的矯正了,例如法捷耶夫的《毀滅》,即為此費去不少的篇幅。
聶維洛夫(aleksandr neverov)真姓斯珂培萊夫(skobelev)以一八八六年生為薩瑪拉(samara)州的一個農(nóng)夫的兒子。一九○五年師范學校第二級卒業(yè)后,做了村學的教師。內戰(zhàn)時候,則為薩瑪拉的革命底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赤衛(wèi)軍》的編輯者。一九二○至二一年大饑荒之際,他和饑民一同從伏爾迦逃往塔什干,二二年到墨斯科,加入“鍛冶廠”,二二年冬,就以心臟麻痹死去了,年三十七。他的最初的小說,在一九○五年發(fā)表,此后所作,為數(shù)甚多,最著名的是《豐饒的城塔什干》,中國有穆木天譯本。
《我要活》是從愛因斯坦因(maria einstein)所譯,名為《人生的面目》(das antlitz des lebens)的小說集里重譯出來的。為死去的受苦的母親,為未來的將要一樣受苦的孩子,更由此推及一切受苦的人們而戰(zhàn)斗,觀念形態(tài)殊不似革命的勞動者。然而作者還是無產(chǎn)者文學初期的人,所以這也并不足令人詫異。珂剛教授在《偉大的十年的文學》里說:
“出于‘鍛冶廠’一派的最是天才底的小說家,不消說,是將崩壞時代的農(nóng)村生活,加以杰出的描寫者之一的那亞歷山大·聶維洛夫了。他全身浴著革命的吹噓,但同時也愛生活。……他之于時事問題,是遠的,也是近的。說是遠者,因為他貪婪的愛著人生。說是近者,因為他看見站在進向人生的幸福和充實的路上的力量,覺到解放的力量。……
“聶維洛夫的小說之一《我要活》,是描寫自愿從軍的紅軍士兵的,但這人也如聶維洛夫所寫許多主角一樣,高興地爽快地愛著生活。他遇見春天的廣大,曙光,夕照,高飛的鶴,流過洼地的小溪,就開心起來。他家里有一個妻子和兩個小孩,他卻去打仗了。他去赴死了。這是因為要活的緣故;因為有意義的人生觀為了有意義的生活,要求著死的緣故;因為單是活著,并非就是生活的緣故;因為他記得洗衣服的他那母親那里,每夜來些兵丁,腳夫,貨車夫,流氓,好像打一匹乏力的馬一般地毆打她,灌得醉到失了知覺,呆頭呆腦的無聊的將她推倒在眠床上的緣故?!?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县 |
镇雄县 |
双流县 |
广南县 |
芜湖市 |
方正县 |
榕江县 |
吴堡县 |
佛学 |
长兴县 |
丹江口市 |
咸宁市 |
江永县 |
建湖县 |
镇安县 |
桃江县 |
大石桥市 |
红桥区 |
忻州市 |
昌都县 |
龙南县 |
盖州市 |
湘乡市 |
囊谦县 |
武宁县 |
修文县 |
虹口区 |
来宾市 |
承德县 |
钟山县 |
澄城县 |
锦州市 |
余江县 |
额济纳旗 |
平乐县 |
金川县 |
天柱县 |
布尔津县 |
汉寿县 |
通许县 |
钟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