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學術嚴謹性-《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1/3)頁
法師給的糖果,真是有大效果。懷著對初禪境界的向往,大家都產生的濃厚的興趣。許多人在心底里都認為,法師講得這么細,肯定是初禪的過來人。
既然我們的師父都是過來人,那么我們也有可能達到。要知道,這不僅是圣位,擺脫生死之位,也是樂位,是人生自在幸福的境界。
作為目標管理的訣竅,激勵大家的也許并不是高大上的口號與神圣的信仰。也許,是大家跳一跳夠得著的小目標,如同那位巨富王老板所說:先掙它一個億。
這些修行的人,把這個初禪的目標,當成了可以達到的目標,從晚上開始,大家都好像鉆入茅篷打坐去了,我也沒看到萬師兄,不知道他在干啥,只好一個人打起坐來。
雖然目標清晰,但打坐時的狀態,依舊故我,不見多少起色。第二天起床后,發現大家,有眼睛紅的,有臉色倦的,估計昨天打坐用力過猛所致。
“要說我這個老人呢,癡長了些歲數,從功夫來講,比好多年輕人都不如。我沒什么資格說二禪以后的事,但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學術的嚴謹性,我還得要按經典所示,把四禪八定講完。”
不知道他是自謙還是客氣,反正人家好像承認了,他至少進入了初禪階段,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了。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后,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舍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舍棄后,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凈,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
他的話之所以好懂,相比經典更直白。我想,即使他自己功夫沒到,那些功夫到了的人,也曾經在他身邊,他見識過,所以就講得生動。
“由于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圣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后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凈,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象,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喜。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后,內心起歡喜。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不過,第二禪的禪定,仍有愛、慢、邪見、疑等煩惱覆蓋于心,破壞定心?!?
這個名稱好,“圣默然定”,默然是表象,一個圣字,就決定了不同凡響。經典上講二禪,也叫“定生喜樂”。
“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于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后,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在修習第三禪定時,有三種現象必須注意:心易轉微細轉沉沒,當此現象出現時,宜以精進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發動時,應予收攝抑止。心生迷悶時應想念佛法勝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調整順暢,即住于第三禪?!?
這是最快樂的禪境,不知道,那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是否是從這里示現他的境界。
“初禪與二禪的喜,如熱極時清涼水洗手洗面;三禪的樂,則如熱極之時,舉身浸浴于大涼池中。初禪有覺觀,所以樂不遍身;二禪有大喜,樂也不能遍身;三禪已除前障,所以樂能遍身。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罢奔词且哉嬲闹腔塾^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三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所謂支,相當于特征,確定三禪定義的幾個方面。
“進入三禪后,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禪后,心如明鏡不動,清凈明朗;心念不動并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里,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由禪到定,名詞變了,境界也變了。為什么要這樣呢?
“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舍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四禪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當然,第四禪是進入四無色定的轉折點?!?
原來是這個原因,超越色界之關節點。我看過某位法師講解經典的一本書,他認為,初、二、三禪,雖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將心攝止,仍易起念頭。到第四禪時,呼吸已從細、長、緩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凈。到了此一階段的禪者,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隨意易得;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觀,修之則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盡等“六通”,求之易得。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乃东县|
苍梧县|
永平县|
屯昌县|
麻城市|
侯马市|
陆河县|
育儿|
浦县|
巩留县|
奉贤区|
贵港市|
仁布县|
德惠市|
阿拉善右旗|
赞皇县|
三明市|
布拖县|
麟游县|
寻甸|
闻喜县|
绥芬河市|
钟山县|
富蕴县|
新龙县|
县级市|
南木林县|
虎林市|
通辽市|
吉林省|
宝坻区|
米泉市|
荣昌县|
淳安县|
施秉县|
扬州市|
宜君县|
武川县|
邵东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