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意外的法師-《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3/3)頁
果然,他也在北京有弟子。但看他對佛法的理解程度,估計不是那些假活佛吧。況且,這種佛教中破除二邊見的做法,是邏輯與哲學上很深的課題,沒點本事,還真無法這樣講,估計,萬師兄晚上要跟我交流的。
“我在東北有某些弟子,上班的時候認為工作太繁亂了,不是他所要的;然后呆在家里,呆在家里懶惰著;道也沒修、心中的障礙也沒去除。這種人活在哪兒都是錯誤,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佛弟子不是你所處的任何外境怎么樣,而是你能不能在任何外境當中找到適合你的心態,或者說能不能用你的正見心態面對一切事物。”
沒有正見,一切都錯。但借假修真,正見,是從錯誤中對比出來的。怎么會自動產生呢?
“人們從來沒考慮過寂靜也會產生束縛,好多人認為寂靜就是對的,其實寂靜也會產生束縛,之所以產生束縛,不是寂靜本身的問題,是你迷在寂靜當中出不去了,已經耽著了。《維摩詰所說經》里舍利弗在禪修的時候為維摩詰居士所呵斥,因為其為寂靜相所迷。當為寂靜相所迷時實際上你沒有獲得寂靜,或者說你不可能真正的寂靜下來。為寂靜相所迷,和為潰鬧相所迷二者的本質是完全一樣的。”
普通人所謂的寂靜,是很少被打擾的狀況,可以活在自我的世界。但真正寂靜的圣者,應該是打擾不了的狀態,因為他沒有自我嗎?
“再有,有的漢族佛弟子見到上師就想獻哈達。我們是漢族人,我們不需要象藏族人一樣用哈達去表達。有些人就認為:自己的師父是學藏傳佛教,我也學藏傳佛教,那么是不是就得獻哈達呢!這是被哈達的外相所迷了。漢族人難道就沒有漢族人能表達的方式嗎?我認為學藏傳佛教可以,但不要把自己變成藏族人。因為漢族人、藏族人本身來說沒有什么問題。可是現在好多佛弟子學了藏傳佛教以后生活習慣模仿藏族人的習慣,這樣已經是學迷了、學偏了。”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的說法,但很符合道理。禮節是基本感情的體現,不需要硬去模仿形式。
“我今天都在想,是不是如何的磕大頭就是絕對正確的呢?所以,如果落入到善的誤區當中被善所迷也成就不了佛法。吃素如果變成一種執著的時候,吃素也背離了佛法之道。當慈悲成為一種你固有的執著和束縛的時候慈悲,也已經遠離了佛教的根本理趣。當我們來見師父的時候,你認為必須用哈達來表達的時候,你已經被迷惑了。我也曾經走過這樣的路,在2000年法王如意寶灌頂的時候,人家說五色哈達代表圓滿的意思,那我就必須要用五色哈達。這實際上是很荒謬的,當你認為是必須的時候就已經錯了,因為你已經迷了。哈達只不過是表達禮節及表法的一個東西而已,自己知道就好了,把他當成一種固有的概念那就完全錯了。所以,當磕頭變成固有的模式的時候磕頭也不是修行,也已經背離了修行。所以,無論磕頭,念經、念咒,若變成了固有的執著、固有的模式的時候都不是佛法。”
他見過法王如意寶,我只是聽說過這個名字,知道他是個大人物。可見,這位法師見過世面,有過正規的傳承。
“有時候,我們為了改變惡的習氣毛病,我們要斷惡向善,在向善的過程當中你有沒有打破所謂善的概念這種勇氣呢?如果沒有,那么你無法修行。雖然行善,在外在的緣起上比不行善要好得多,但是這個善已經和真正的佛法沒有關系了。”
這種說理推導的方式,就是一種破,但我更想聽的,是他立在哪里。有破有立,才有建設性。
“我起初對中國古代的龐居士有點不理解。龐居士是很有錢的,他到處布施,越布施自己家里越有錢,接受他布施的人越來越窮。他就奇怪,為什么會這樣呢?后來龐居士遇到一個云游的和尚,這是一位成就者。龐居士以前面所說的事情來問這位成就者這是什么緣故。云游的和尚說:你的慈悲害得別人生起了貪心,以貪心占你的便宜而造業;所以,他們越來越窮,是你害的。”
龐居士,一家四人均成就,這是居士界的標桿與大人物,可光照中國佛教的歷史,舉這個例子,反映了密教與內地顯教,同屬一家,同為大乘。
“因為貧窮最根本的因是貪。龐居士是已經開悟的大德,當他想到:原來這些人因為自己這樣幫他們的原故他們越來越貪、越來越懶惰,這樣的人不能致富,業障消除不了,現世勤勞的因緣也沒有他們怎么能富呢!所以,他把所有的家產變賣以后全部沉入江底,沒有再做布施。把家產賣的就剩幾畝地以后,一家人種地而活。要是按我們的想法,那么多錢不作布施是不慈悲吧?但事實上,龐居士的行為是最慈悲的。這是被漢地大德十分贊嘆的一種行為,是禪宗的成就者十分贊嘆的一種行為。要是你們具足龐居士那么多的錢財,你們肯定要做所謂的好多好多的事情。”
這個故事,我還沒聽說過。晚上回去后,找萬師兄求證一下。
“所以,我們沒想通,是因為我們被慈悲相所迷了。我起初也是想不通的,認為龐居士的行為有些消極吧,應該把錢布施才對呀。可是有個問題:經常需要別人救濟的人,這種人不可能致富;他會越來越貧窮,這種現象特別明顯,我觀察過好多。如果一個人偶爾遇到打擊,你幫了一下這種人沒事;如果一直老是需要人幫助,這種人最后能餓死。面對這種人的時候佛弟子到底該怎么做?當他遇到生命違緣的時候我們幫一幫;但我們是不能一直幫下去的,因為一直幫下去就是害了他;你一直幫下去是惡而不是善了。”
任何固有的束縛,都是自我的執著,包括善。這可是很讓人震驚的話。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說做善事容易;但是,行菩提道的做善事難比登天。普通的做善事,不用考慮別的,反正是幫你了,最后你是貪心也好,最后你越來越窮也好反正體現了我做善事的價值了。可是,如果是菩提道里的善行就沒那么簡單了。”
從佛理來講,普通的善行只是前行。而只有智慧開了,悟道的人,他所有作為,無一不自動為善。
“如果你幫助他人的行為形成固有的模式,并且你認為這個就是對的,你不敢超越不敢打破,那么你修行不了。所以,工作和修行是一樣的,清閑未必是正確,忙碌未必是正確。因為工作沒有時間修行是不是就不好呢?不見得,因為修行的真正意義不是固有的一個模式,只要你相應到無我的義趣當中,即使你面對工作那也是修行。有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工作的時候干擾的因素會多些,但你細觀察,干擾的原因絕對不僅僅是外境,是你根本就沒有完全確定的認識“無我”的理趣。當面對紛亂復雜的事情時,有一定的禪定功夫會好很多。所以,要堅持禪修,有了禪修的功夫時,面對什么問題的時候都能提起你的正念來,就好辦多了。”
他最后作了總結:“佛法的禪修不是說你必須謝絕了一切的打座就是禪修,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機會就以無我理趣為根本而安住一會兒,如是就能逐步將禪定功夫鍛煉起來。”
所以,今天聽到他的講法,主要是破,所謂立:就是“無我”。但是,這是不好把握的,至少我現在,做不到。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洛川县|
栾城县|
临桂县|
安顺市|
伊宁市|
昆明市|
得荣县|
东明县|
晋江市|
花莲市|
黎城县|
石楼县|
肥乡县|
汉源县|
安宁市|
北票市|
东平县|
温宿县|
安吉县|
石屏县|
东乌|
左云县|
高密市|
鲁甸县|
含山县|
平果县|
佛教|
黑龙江省|
武宣县|
固始县|
丹巴县|
雷波县|
汕头市|
金寨县|
宜兴市|
莱芜市|
海安县|
广灵县|
巴里|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