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冊-《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1/3)頁

    當年,二祖在與達摩問答時,主要問題是如何安心。這段公案,對于熟悉禪宗的人來說,都已經能夠背誦了。

    在晚上的法會中,法露師開宗名義,他說到:“在座的,有一些人,知識學得不少了,恐怕我老講報應因果的,聽著不過癮。但空講理論,大家又無法參照。所以,講點禪宗里,最神秘其實也是最簡單的幾個公案,或許也能夠接引一兩個人進來?!?

    他說到此處時,我發現,那們哲學教授,眼睛開始放光。

    而法露師當然不可能直接解說二祖那段對話。但他從四祖講起,因為,四祖有一本書,具體到修行中,如何認識和掌握安心的辦法。

    這本書是問答式的,當然很適合我們這種當了幾十年學生的人。更何況,這本書可以分為幾個段落和系統,很像是今天大學的教科書,很容易上手。這本書已經發給大家了,當然是古文,法露師是用今天大家都聽得懂的白話文講的。書的名字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一、專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我(繼承)這法門的綱要,是依據《楞伽經》記載:‘諸佛心第一’;又依據《文殊說般若經》記載:‘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說般若經》記載——文殊師利說: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總的來說)是一個相,它維系著法界,這就是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女,愿意入一行三昧,應當先按照般若波羅蜜方法修習,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就好像(修行者)維系著法界,不退不壞,不可思議,無礙無相。

    善男女,若愿意入一行三昧。應當在清閑的地方,舍棄各種雜念,不想任何事相,專心于一佛,稱念該佛號。端身正對著該佛的方位,相續不斷地專心念誦一佛名號。這樣意念相合,就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念一佛名號的功德無量無邊,與念無量諸佛名號的功德沒有區別。不可思議的佛法,平等無分別。諸佛都是乘這獨一的法要,成就了最正覺,具備全部無量功德、無量辯才。這般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河沙諸佛法界。一切法界沒有差別。

    這樣修行,無論身行、內心、抬腳落腳,就常在道場。言行舉止,都是菩提。

    二、不間斷的念佛心

    《普賢觀經》記載:一切業障海,都是出于妄想。若有人想懺悔,就要端坐念實相。

    這就叫第一懺。(怎樣念實相呢?)就是:摒棄貪、嗔、癡三毒心、攀緣心。以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這樣便會忽然間內心澄凈、寂靜,不再覺得在攀緣念什么。

    《大品經》記載:無所念,就是念佛。什么叫是所念?念佛心,就是無所念。離開心,沒有另外的佛;離開佛,沒有另外的心。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意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若能明白這道理,就是安心。常憶念佛,不起攀緣心,那么一切相狀便消滅,平等無區別。進入這境界,那么憶念佛的心也逐漸消失,不需要再向前進階了。

    這樣的心,就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諸法實性實際;也叫凈土;也叫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也叫涅槃界、般若等。名稱雖然有無量種,指的都是同一個本體。這如來真實法性之身,又無能觀見,又能觀到它的本意。

    這樣的本心,要令其清凈,使它常顯現出來。那么一切外界都不能干擾。為什么呢?因為一切環境,都是如來獨一的法身。安住在這心中,各種煩惱自然滅除。一顆微塵,具足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合在一個毫毛端。而無量世界本來樣子依舊,互相不妨礙。

    三、開示參禪者的疑惑

    這里只是簡略闡述‘安心’,若詳細解釋不能說盡。其中善巧,都出自心性方寸。這里通過假設提問,來為將來有疑惑的修行人開示:

    1、如來法身若只是以上所述這樣,為何還有好相貌的佛身呢?

    道信禪師回答:正因為如來的法身清凈圓滿,所以一切萬相全都在這法身中顯現,而法身并無心在運作。就好像水晶鏡懸掛在高堂,一切形象都顯現在鏡中。鏡子沒有心,所以能顯現種種形相。

    修行人若能把心完全修清凈,就能知道如來永不說法,這就是具足多聞。聞的意思,就是完全無相狀。所以經文記載:‘緣于眾生有無量種根性,所以說法無量;因為說法無量,所以也叫無量義?!療o量義,都是出于一法。這一法,沒有相狀。沒有相狀,就是實相,就是徹底的清凈。這是真話,這就是證悟。

    禪坐時候,會覺醒。當心剛開始運行時,隨順這心緩緩流注,完全感知到心在哪里。然后以金剛智慧呵責它:‘這心就像草木一樣,并不存在區別的感知?!兄?,又像什么也不知道,這就叫一切智,這就是菩薩一相法門。

    2、如果弟子問:什么樣的人是禪師?

    道信禪師回答:不被安靜、紛亂環境煩惱,就是好禪師。用功修心的人,若常停留在止念上,心就會沉沒;若長久停留在觀想上,心就會散亂。

    、如果弟子問:如何能開悟,心得明凈?

    道信禪師回答:

    1)修行人也不念佛、也不捉心;也不看心、也不籌量心;也不思惟、也不觀行、也不散亂。直行任心運用,也不令心去,也不令心停留。獨自完全的清凈,到達究竟處,心自然明凈。2)修行人或通過認真觀察,心得清凈,如同明鏡;)或歷經一年,心得改變,顯現出明凈;4)或歷經三五年,心得改變,顯現出明凈;5)或聽人解說,開悟明白;6)或不須聽人解說,就開悟明白。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水| 富源县| 和田县| 丘北县| 黑水县| 项城市| 葵青区| 察雅县| 清丰县| 达日县| 金山区| 黄石市| 彩票| 枞阳县| 郧西县| 婺源县| 嘉善县| 凤山县| 大竹县| 湟源县| 吉首市| 静乐县| 健康| 敖汉旗| 博野县| 房产| 昭苏县| 兴义市| 呈贡县| 原阳县| 旌德县| 四子王旗| 上饶市| 鄂伦春自治旗| 蕉岭县| 沁源县| 马尔康县| 乌鲁木齐市| 美姑县| 伊川县|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