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冊-《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2/3)頁

    所以參學者開悟的方式不同,存在這些差別。今天只是粗略列舉,不同根緣參學者的開悟門徑。作為導師,必須要會識別。

    4、身相、佛國的意思

    《華嚴經》記載:‘普賢菩薩的身相,猶如虛空。這身相就是這般的依托著,它并不依托佛國。’若能理解這話,那么佛國也是同樣道理。它不依托‘這般’、也不依托‘佛國’。

    5、要知道,修學者有四種人:1)明白佛法、有相應行為、證悟了。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無相應行為、證悟了。這是中上人;)明白佛法、有相應行為、未證悟。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應行為、未證悟。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問:臨命終時,怎么作是觀行?道信禪師回答:必須直行任運心性。

    7、如果弟子問:念佛要面向西方嗎?

    道信禪師回答:要知道,心本來不生不滅,完全的清凈。心就是清凈佛國,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華嚴經》記載:‘無量劫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包含了無量劫。’要明白,一個方位包含了無量方位,無量方位也就是一個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眾生,說要面向西方,這并非是在對接受力強的人說。

    行持深的菩薩,自愿進入生死,教化救度眾生,卻沒有喜愛上什么。若是觀眾生還有生死,感覺自己是救度者,眾生是被救度者,這就不叫菩薩。救度眾生,如同救度虛空,何曾有過‘來去’。(所以也沒有西方,或哪個方位)

    四、循序漸進的證悟

    《金剛經》記載:‘滅度無量眾生,實際上并沒有眾生滅度。’1)所以,初地菩薩剛剛證悟時,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進一步證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這就是‘無分別的智慧’。

    萬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滅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質,就是空。所以菩薩修學,以‘空性’為證。1)剛剛修學的人,直接觀空,這是見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證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見‘空與不空’,不存在任何見解。

    五、禪師的表率和正確引導

    1)必須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學者,必須要心路明凈,明白法相,徹底明了,然后才能當他人的(禪)導師。

    2)還有,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行為和道理不要相違。一定要斷絕‘只會說道理’,要把佛道行出來。獨自在清凈地方,自證道果。

    )還有種人,他還沒有完全明白佛法,但為了名聞利養,便去教導眾生。他分不清對方的根緣的強弱。他看對方好像開悟了,但其實與開悟還有差別。他就這樣隨意印證,說參學者都證悟了。這是播種極大的苦果啊!播種苦果啊!大禍啊!這位師傅,或感覺參學者的心路貌似明凈了,于是就印證參學者開悟了。這人大破壞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運用心的人,有類似上述表現,那都還只停留在相狀上,未證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對自己的意識了了分明。久后,這人法眼自然開啟,善能區別不真實的和錯誤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還有種人,揣摩身體是空無的,所以心性也應滅去。這種意識是偏見,和外道一樣,不是佛弟子。2)還有種人,揣摩心是不滅的,那么這種意識形態就是永恒論,也和外道一樣。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會揣摩,心性應該是滅的,還是不滅的。2)他常度眾生,不會特別喜歡誰;)他常學智慧,平等對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禪定中,無論環境是安靜或紛擾,都禪定不變;5)他常觀眾生,未曾存在過,完全在不生不滅中,只是處處在顯現形象;6)他沒有見聞什么,卻知道一切,但對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體卻充滿法界。

    七、佛理、行為互相支撐

    還有,古時的智敏禪師教導:‘學道的方法,必須理論和行為互相支撐。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運用。對道理明凈,了了分明,沒有困惑,然后功業可成。一個點開解,千個點跟隨著開解;一個點迷失,便衍生出萬個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這不是假話。

    八、簡述五種開悟方式

    《觀無量壽經》記載:‘諸佛的法身,進入一切眾生的心想。這心就是佛,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簡而要之,開悟有五種方法:1)知道心體。心體本性清凈,心體與佛相同。2)知道心的運用。運用心,生起法寶;心的運行,恒久在寂靜中;一切困惑全都明白。)常覺悟,不停息。心覺悟后,便明白一切都是無相。4)常觀察身體是空寂的,身體內外通透,本來一樣。心性進入身體,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障礙;5)專注于一個物體,意不移動。無論在動態還是安靜中,常保持專注。這樣能令參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各種經文的觀想方法,雖然有多種。但是傅大師所說的,卻獨獨提倡‘專注于一個物體,意不移動’。

    2、先修身,然后以身體為根本,認真觀察。

    這個身體是由四大、五陰合成的,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然現在還未遭到毀壞滅失,但終究它是空的。《維摩經》記載:‘這個身體如同浮云,片刻間就變化、滅去了。’

    再有,常觀察自己身體,它是虛空清凈的,如同影子一樣,可見不可得。而智慧是從影子中產生的,終究沒有它的歸屬地。它(本心)不動,但又隨著環境而示現。它(本心)的變化沒有窮盡。六根從虛空中長出,六根也是空寂的。

    六根分別接觸到的境相,要知道都是夢幻。如同眼睛看見東西,但眼睛里卻沒東西。如同鏡子里映出形象,非常清楚,但形象在空間里,鏡子里并沒東西。人臉不會到鏡子里去,鏡子也不會到臉里去。這般互相推敲就知道了,鏡子和人臉本來就不出不入,不來不去。這就是‘如來’的意思。

    這般細致推究,就知道眼睛看見的,鏡子映出來的,本來就恒久空寂。鏡子照映、眼睛照映都是一樣。將這個道理,推敲到鼻、舌等各感官,道理也是一樣。要知道,眼睛本來是空的,看見的形象是身外物。耳朵聽見的聲音是身外物。鼻子聞到的氣味是身外物。舌頭嘗到的味道是身外物。意識感受到的境相是身外物。身體感受到的觸覺是身外物。這樣觀察,就是‘觀空寂’。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根河市| 宜昌市| 安新县| 屏南县| 方山县| 西藏| 会理县| 宝清县| 墨江| 保靖县| 常州市| 平谷区| 黄冈市| 依安县| 防城港市| 榆林市| 洪江市| 错那县| 密云县| 靖宇县| 铅山县| 西充县| 文安县| 连江县| 普格县| 普兰县| 九龙城区| 融水| 右玉县| 突泉县| 宁都县| 亚东县| 鹤山市| 聂荣县| 双牌县| 鹤峰县| 南投市| 浦县| 唐海县| 兰坪|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