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為何不平等-《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1/3)頁
在網絡上,許多人埋怨社會,很重要的議題是關于平等。尤其在中老年人中,比較盛行。估計因為他們生長于計劃經濟年代,共同貧窮的生活經歷,人人平等的社會理想,已經深入他們的內心,讓他們對不平等變得敏感。
人人生而平等,是指人格或者價值。但從結果上看,不管是自然性還是社會性,人與人都是不平等的。在當今中國,市場經濟以其本質的競爭性特點及反饋機制,加劇了甚至是加快了這個不平等的程度和進程。
平等作為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事實上人人生而不平等反而是更容易為人所理解,我們長相各異、聰慧有別、內斂外放、靈巧鈍拙、甚至氣場迥異。
一旦這些特質變得重要起來,不平等就會隨之出現。當我們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這些社會特質時,我們就會發現還有許多人比我們更富有、更成功、更友善。
從出生之日起我們就置身于社會、家庭和許多其他組織中,與成長相伴隨的是,我們發現在自身所處的每一個群體和組織中我們都處于不平等的位置上。我們很難擺脫不平等和對它的感知。
18世紀末期的法國大革命帶來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呼聲。革命的目標是要摧毀橫亙于皇室、高級神職人員、貴族和老百姓之間的巨大鴻溝。催生這一革命的想法來自一場名為啟蒙運動的文化革命。
正是啟蒙運動哲學家意識到不公平源自社會不平等并教育大眾:社會本可更公平。他們對如此嚴重的不平等竟能蔓延整個歐洲,甚至還會有人提出理論來解釋它的貌似不可避免性吃驚不已。
除此之外,啟蒙運動哲學家還達成了如下共識:是社會本身的性質造就了不平等,而政府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這種不平等。社會學家一致認為,社會自身很容易滋生不平等,忽視它會造成嚴重后果。長久以來社會學的一個目標就是,努力以某種方式與社會不平等和平共處,并就它產生的原因尋求共識。
美國社會一直以她的民主理想為榮,因為它“為所有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機會”。但誠實地說,我們并不能忽視那些長久存在的巨大的不平等,它們的存在甚至讓我們無法信奉那一民主理想。
依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字,2005年,最富有的20%的人口占據50.34%的總收入(稅后為47.28%);相比之下,最貧困的20%的人口只占據總收入的3.42%。前40%人口的收入占據總收入的73.37%(后60%的人口只占26.63%)。現如今,由于美國社會中交織起作用的各種力量,富人的收入增速要遠遠超過其他人群。
總資產(非收入)很難衡量,但有一種公認看法是,這一領域的不平等要大大超過收入領域。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擁有社會總資產的34.6%,美國最不富有的80%的家庭只擁有15%的總資產。2007年,中游家庭的凈資產分別是:白人家庭143600美元,黑人家庭9300美元,拉丁裔家庭9100美元。11.3%的白人家庭沒有任何凈資產。黑人家庭的這一比例為34.1%,拉丁裔家庭則為33.5%。
那么,不平等緣何會存在?大多數人思考的出發點都是人性、生物構造的復雜程度、超自然力量,乃至自由市場體制,但社會學家卻是透過我們社會生活的現象看到了本質。想要理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就要了解社會組織本身,要將社會不平等當成社會的核心特質來看待,要將交織作用的各種社會力量當成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社會學家通常會考慮兩個問題:不平等出現的原因,不平等如何得以持續——為何不平等一旦出現就會在社會中扎下根?為什么難以限制它的發展?為什么難以改變它的重要性?社會學強調社會結構的重要性:社會組織創造了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則創造了不平等。
社會結構本就是一種包含不平等層級的模式,所以不管它如何發展,這種根深蒂固的不平等都是存在的。社會學家一致認為,只要人在社會中存活一天,不平等就會存在一天。馬克思曾夢想并預言未來會有一個平等的世界,但是就連他也不得不承認,這一切只有在社會和社會模式煙消云散之后才會實現。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乃东县|
新民市|
化隆|
武义县|
武强县|
荆州市|
康乐县|
福清市|
南和县|
远安县|
沾益县|
沈阳市|
江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平泉县|
抚顺县|
馆陶县|
长宁区|
建宁县|
梧州市|
沙雅县|
福泉市|
武功县|
商南县|
福贡县|
凤山县|
望城县|
桦甸市|
石屏县|
防城港市|
辽阳市|
定边县|
旌德县|
中超|
德昌县|
遂昌县|
阳城县|
花垣县|
桓仁|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