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干與地支-《中華萬年歷全書》
第(1/3)頁
了解天干與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全稱十天干、十二地支,簡稱“干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稱為“干支紀法”。
根據《五行大義》的記載,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枝”即支。
十天干的順序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過程。十天干的十個字的原本含義是:
甲:“鎧甲”,指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
乙:同“軋”,指萬物伸長;
丙:同“炳”,指萬物茂盛;
丁:“壯”,指達到“壯丁”的時候;
戊:同“茂”,指事物繁茂;
己:同“起”,指萬物奮然而起;
庚:同“更”,指萬物更新;
辛:同“新”,指萬物一新;
壬:同“妊”,指萬物被養育;
癸:同“揆”,指萬物萌芽。
同樣,十二地支的順序也蘊含著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
子:同“孽”,表示萬物繁茂;
丑:同“紐”,指用繩子捆住;
寅:同“演”,指萬物開始生長;
卯:同“茂”,指萬物茂盛;
辰:同“震”,指萬物震動;
巳:同“已”,指萬物已成;
午:同“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同“味”,是萬物有滋味;
申:同“身”,是萬物初具形體;
酉:同“鮑”,指萬物十分成熟;
戌:同“滅”,指萬物消滅歸土;
亥:同“核”,指萬物成種子。
干支的相合、相沖、相害和相刑
十天干化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天干的合化如同自然界中的事物遇到另一種事物后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十天干相沖:甲戊相沖,乙己相沖,丙庚相沖,丁辛相沖,戊壬相沖,己癸相沖,庚甲相沖,辛乙相沖,壬丙相沖,癸丁相沖。
十二地支二合局: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
十二地支三合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十二地支三會局:寅卯辰會木局,巳午未會火局,申酉戌會金局,亥子丑會水局。
十二地支相沖:子午相沖,丑未相沖,寅申相沖,卯酉相沖,辰戌相沖,巳亥相沖。
十二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十二地支相刑:子卯相刑為無禮之刑,寅巳申為恃勢之刑,丑未戌為無恩之刑,辰午酉亥為自刑。
十二地支暗藏:子宮癸,丑宮己癸辛,寅宮甲丙戊,卯宮乙,辰宮戊乙癸,巳宮丙戊庚,午宮丁己,未宮己丁乙,申宮庚壬戊,酉宮辛,戌宮戊辛丁,亥宮壬甲。
天干地支綜合表
天干(十天干)地支(十二支)
干支名稱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甲、丙、戊、庚、壬子、寅、辰、午、申、戌
陰乙、丁、已、辛、癸丑、卯、巳、未、酉、亥
合化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地支六合:
子丑合土,寅亥合木,戌卯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日月。
相沖甲—戊乙—已丙—庚丁—辛戊—壬已—癸庚—申辛—乙壬—丙癸—丁地支六沖:
子午相沖,卯酉相沖,寅申相沖,已亥相沖,辰戌相沖,丑未相沖。
地支三合:
申子辰會成水局,亥卯未會成木局,寅午戌會成火局,巳酉丑會成金局,辰戌丑未會成土局(即為四庫)。
干支配四時方位、月建和人體
天干配四時方位:甲乙東方木,屬春;丙丁南方火,屬夏;戊己中央土,屬長夏;庚辛西方金,屬秋;壬癸北方水,屬冬。
天干配屬身體:甲為頭,乙為肩,丙為額,丁為齒舌,戊己為鼻面,庚為筋,辛為胸,壬為脛,癸為足。
天干配屬臟腑:甲為膽,乙為肝,丙為小腸,丁為心,戊為胃,己為脾,庚為大腸,辛為肺,壬為膀胱,癸為腎。
十二支配四時方位:寅卯東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在每個季度的最后一個月,為四季土。
十二支與四季: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
十二支與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十二支與臟腑:寅為膽、卯為肝、巳為心、午小腸、辰戌胃、丑未脾、申大腸、酉為肺、亥為腎、子為膀胱。
見下表: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土陰土陽金陰金陽水陰水
配人體頭、膽肩、肝額、小腸齒舌、心鼻、胃面、脾筋、大腸胸、肺脛、膀胱足、腎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陽水陰土陽木陰木陽土陰火陽火陰土陽金陰金陽土陰水
月建十一十二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干支紀法
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始行于王莽時期,通行于東漢后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在漢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紀年。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稱為“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歷學者未使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年,第二年為“乙丑”年,依此類推,60年為一個周期,周而復始地循環。如1947年為農歷丁亥年,60年后的2007年同為農歷丁亥年;1948年為農歷戊子年,2008年同為農歷戊子年,依次類推。
干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農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例如,2006年是歲次丙戌年,但嚴格來講,這個丙戌年是自2006年立春起至2007年立春止。
由于干支紀年用的是農歷,所以若用公元年數套用農歷干支紀年時要注意,農歷每年的年尾的日期在公歷里都是跨年的,即公歷的1月和2月的某些日期是屬于上一年農歷的范圍。例如2009年,相應于農歷是己丑年,但2009年1月25日以前的日期仍是屬于農歷戊子年的范圍,即農歷己丑年是從2009年1月26日(春節)開始的。
干支紀月法
在《史記·律書》中有詳細記載,由于農歷通常有十二個月,而地支又是十二個,所以各月的紀月地支是固定的。這種以十二地支固定分配年內各月,稱為“建”,如建子、建丑等。將各月的地支再配上天干,就構成了干支紀月法。
在不同的朝代,年的開始月份對應的地支也不同,有以建寅為正月的,有以建子為正月的,有以建亥為正月的。現今以建寅為正月,是從西漢《太初歷》開始的。查干支表,帶“寅”的干支只有五個,即丙寅、戌寅、庚寅、壬寅、甲寅。如甲子年丙寅開始,二月為丁卯,……十二月為丁丑;接著是乙丑年戊寅為正月,丙寅年庚寅為正月,丁卯年壬寅為正月,戊辰年甲寅為正月。再繼續下去,己巳年又是丙寅為正月,二月為丁卯,等等。所以干支紀月法以五年為一周,循環使用。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渭源县|
康马县|
保定市|
金川县|
射阳县|
永仁县|
巴彦县|
灵川县|
汉源县|
桦甸市|
鄄城县|
潜江市|
遂平县|
海丰县|
隆子县|
仪陇县|
江北区|
怀集县|
兴安县|
安塞县|
凌源市|
桐柏县|
盐亭县|
桐梓县|
信宜市|
嘉定区|
于田县|
禄丰县|
怀化市|
石城县|
竹北市|
禹州市|
深水埗区|
清水河县|
喀喇沁旗|
深州市|
扶风县|
荥阳市|
太仆寺旗|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