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大明供養的宗室成員的確太多,這也是朕以后將要改革內容之一,但這個不是決定原因,想想前宋歲入一萬萬貫,而我大明卻只有兩千五百萬貫,才前宋的四分之一,相比于唐也是遠遠不如,為何?” 被朱佑樘這么一說,學員開始意識到大明的稅收政策有問題,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為何大明稅收卻只有兩千五百萬貫,根本原因是太多人不納稅,你們都知道大明的政策只要是考中秀才便有免稅田,可是大明的秀才只會越來越多,而田畝卻不會加增,長此以往,大明的稅收只會越來越少。”朱佑樘說出了大明稅收減少的根本原因。 學員們開始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們當中都是此項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而且當中好多人都有人投獻田畝在他們名下以逃避朝堂的征稅,這是在挖大明的墻角。 “這只是田畝所收的稅也只是一部分原因。”朱佑樘繼續說道。 “即便是太祖,太宗之時,大明最高歲入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左右,那時的秀才可沒有此時多,而且和前宋相比依舊遠遠不如,和唐比起來也稍微不如,要知道唐也有歲入六千萬,這些都是為何?”朱佑樘繼續發問道。 王守仁他們全都熱切地看著朱佑樘,今天的朱佑樘給他們打開了另外一扇門。 “因為我們大明的商業稅遠遠不如唐宋。是大明的商業不如唐宋嗎,也許略有不如他們,但是絕對沒有相差到那么懸殊的地位,只有一種解釋,那便是太多的商人沒有納稅。”朱佑樘終于解開了謎底。 王守仁他們都大松一口氣,皇帝想要從商人們身上收稅,那就好,只要不是從田畝加稅,他們是鼎力支持的,畢竟向來革命要是割到自己身上都是怕痛的。 朱佑樘對于這種道理也是門清,他也沒打算一步大為,跟清朝那樣來個什么“官紳一體納量”,清朝之所以能實行這個政策,是因為刀利,將那些硬骨頭全給砍了,剩下的軟骨頭,全都任由清朝擺布。 而大明,朱佑樘所處的年代顯然不行,說不定就會出現動亂,最主要的是朱佑樘也不想從地里跟農民搶食,那種手段實在太低劣,不足以顯示他這穿越者的優勢。 “所以后續將會進行稅收方面的改革,而同學們,你們需要多學習有關經濟的知識,起碼算術要精通吧,不要被商人的那些賬本所蒙騙。”朱佑樘指點學員們學習的方向。 “謹遵院長之命。”學員們躬身道。 “同學們,抓緊時間學習吧,律法,刑名,算術,經濟這些你們若是不精通,將來如何跟那幫油滑的商人斗?”朱佑樘忽悠道。 “皇上既然商人如此油滑,何不禁絕商業呢?”費宏提問道。 “費宏這個問題很好,但是我們要弄清楚我們的目的,我們將來是不打算大力征收農稅,那財政收入如何得來,只能是收商稅,所以商業是決計不能禁絕的,相反我們還要大力鼓勵支持。” “在鼓勵支持商人的同時我們卻不能被商人所左右,所擺布,而是要掌控他們,如何掌控?當然是比他們更懂,所以抓緊學習吧,同學們,明年你們將進入實習時間,考驗你們的時候到了。”朱佑樘鼓動道。 經過朱佑樘的一番政治愿景的解說,政務學院學員們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對于那些庶務知識開始不再排斥,也不在鄙夷那些吏員們的授課,士大夫的謙虛開始在他們身上顯露無遺。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