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院長,也許我們在吏治上也跟漢唐也稍有不如。”王守仁出列說道。 “吏治,也算是一項,諸位,既然當家都很清楚我們大明距離太平盛世有著距離,具體差在哪,大家也清楚,總結兩點,其實就是文治武功兩方面。”朱佑樘說道。 “如此,事情就簡單了,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所在,那么只要我們去將這個問題解決,那么早晚有一天我們便能達到太平盛世,那么如何才能解決大明這兩塊的短板呢?”朱佑樘繼續問道。 “院長,大明需要進行改革,唯有改革才能提振大明的文治和武力。”費宏出列道。 看來費宏是個務實之人,從科舉試題中他便知道朱佑樘就是一個想行變革之人,而且從最近皇帝朱佑樘的一系列的動作來看,無不是在進行改革。作為一個想要有所謂的年輕人,向皇帝靠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聽到費宏的回答,這讓朱佑樘很意外,原本以為會是王守仁會第一個站出來回答的,想不到竟是這個費宏。 費宏朱佑樘當然知道此人,科舉第二名,榜眼嘛,從關于王安石變法的考題回答來看此人也是一個支持變法的人。 想不到這次他竟然公開說要進行變法,看來最近一段時間的洗腦是有用的。 聽到費宏的回答,學員們都大吃一驚,其實私底下他們也有所討論,對于朱佑樘一系列的動作更是有所猜測。 開辦政務學院,開辦武略學院,清丈田畝,整頓吏治,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告訴他們,皇帝在走一條與大明之前完全不同的路。 而且他們也認為皇帝挑選了一個好時機,此時的武勛家族因為土木堡之變之后最是虛弱的時候,而文官集團因為成化皇帝把控,留下的內閣還有六部官員都偏于懦弱,根本無意反對朱佑樘的那些離經叛道的舉措。 內閣首輔更是皇帝朱佑樘的應聲蟲,所以朱佑樘的舉措完全能通過內閣進行著,而不用皇帝自己親自沖鋒在前,這樣也避免了皇帝和文官的直接對抗。 原本是反對之聲的,不意外反對的當然是那幫御史,可惜朱佑樘通過東廠完全掌控了很多御史與鹽商勾結的罪證,一次性懲罰了十幾名御史官員,導致御史的聲音空前虛弱。 所以此時的確是朱佑樘改革的好時機,這些學員們認為皇帝朱佑樘要是實施改革的話,有很大概率能成功,所以最近學院內討論改革是越來越激烈,其中的代表人物當然是費宏。 “如何進行改革?你們要想清楚一件事,那便是我們不是因為要改革而改革,而是因為想要改變如今之現狀而進行改革,所以弄清楚此間因果關系,我們才好對癥下藥,大明文治不如唐宋,那么我們就要找到為何不如,繼而要如何改進追上唐宋,誰能告訴我答案?” 朱佑樘一步步引導著學員們問道。 “我們大明經濟不如唐宋,導致教育不如唐宋,應該從此處著手。”王守仁說道。 “伯安,此言一語中的,的確大明經濟不如唐宋,那么為什么不如唐宋呢?”朱佑樘繼續發問道。 對啊,按道理大明起碼版圖直追唐朝,比宋要大得多,為什么經濟卻不如宋呢,辦教育自然是需要錢的,沒有錢如何辦教育? 學員們開始陷入了思考中。 “院長,是不是因為大明需要供養的宗室人員太多,唐宋并無此成例。”費宏試探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