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拜會過老娘呂雉,又回太子宮修養一夜,次日天剛大亮,劉盈的身影,便再次出現在了司馬門外。 劉盈此行的目的地,自是位于尚冠里與武庫之間的相府無疑。 但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劉盈此番出宮,并未大張旗鼓的帶上大隊護衛,也并未乘太子輦車,只帶上三五禁卒,便自司馬門徒步出了宮。 踱步緩行于蒿街之上,看著街上那稀稀拉拉的幾道百姓身影,以及那一張張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燦爛笑容,劉盈只覺一陣心曠神怡。 “國之大事,唯戎與祀。” “民之大事,獨食與貨啊······” 自顧自發出一聲感嘆,劉盈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上一抹舒心的笑意。 此番,鄭國渠得以整修,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渭北地區,尤其是鄭國渠南北兩岸的百姓獲益。 頂天了去,也就是秋收之后,朝堂能從這片區域多收些農稅而已。 但實際上,就劉盈此時親眼所見,遠距鄭國渠上百里的長安百姓,面上都無一不掛著的憧憬、愉悅就不難看出:鄭國渠得到整修的紅利,絕不只是沿岸百姓才能吃到。 道理再簡單不過: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價值。 刨除爆發戰爭等人為動蕩,以及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之類的意外狀況,關中地區對糧食的需求,基本上是恒定的。 即按關中民九十余萬戶,共計五百余萬口,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糧食的消耗量計算,關中每年的糧食需求,便大致在一萬萬二千萬石上下。 如果再算上如今,大多數農民只吃七八分飽,且都是粟米、粗糧雜食的習慣,關中一年的糧食需求,甚至可能還不到一萬萬石。 與這不足一萬萬石的需求量相比,關中的糧食產量,大致是多少呢? ——漢六年,天子劉邦頒《授民田爵令》,凡關中百姓,每戶得田百畝! 這樣說來,如今關中九十余萬戶農民,便有田九千余萬畝。 按照平均畝產三石計算,再去掉十五稅一的稅率下,需要上繳給國庫的農稅近二千萬石,關中一年的糧食產量,也至少在二萬萬五千萬石以上! 不足一萬萬石的需求量,超過二萬萬五千萬石的供應量,按理來說,這就是妥妥的供大于求,關中的糧價,本該低到令人咂舌才對。 但實際上,作為這個土地貧瘠,耕地稀少的時代絕無僅有的‘天府膏腴’之地,關中大地產出的糧食,卻不單單只用于‘自足’。 ——荊吳、淮南、長沙等地,遍地沼池,雨林遍布; ——燕代位處北墻,上、代兩郡,包括北地、隴右等地土地貧瘠,糧產極低; 再加上境內多山丘荒野,少有耕地的趙國,以及情況類似,民多依賴商業為生的齊國······ 林林總總算下來,當今天下民三百余萬戶,近一千七百萬人口,每年近四萬萬石糧米的需求中,絕大部分,都需要仰賴巴蜀天府之國,以及關中膏腴之地的‘出口’。 這樣一來,明明是糧食供應大幅超過需求的關中,在將超過六成甚至七成的糧食產出‘出口’關東之后,卻也隱隱有了些供不應求的趨勢。 或許聽著有些奇怪:自己吃都不夠,關中的百姓為什么還要把糧食往外賣? 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很好理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