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九章 身體健康與心理-《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大全集》


    第(1/3)頁

    ★第一節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第二節現代醫學模式下的健康概念

    醫學模式的轉變

    所謂醫學模式,是人們對疾病觀、健康觀、死亡觀等重要醫學觀念的總體概括。一定的醫學模式反映一定歷史階段中醫學發展的特征、水平、趨向和目標,也是與一定時代人類科學技術及哲學思想的整體水平相適應的。醫學模式是一個動態概念,不是僵死不變的,總是隨著醫學的發展而發展、轉換。當一種醫學模式對其涵蓋的領域內發生的新變化、產生的新問題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適當的處理時,必然會被另外一種更有生命力的醫學模式所替代。

    相對于現代醫學模式,傳統醫學模式指的是發展于西方文藝復興后的生物醫學模式。文藝復興運動以后,醫學進入實驗醫學階段,使生物醫學得到了蓬勃發展,各種學科分門別類地對人體的結構、功能及生理、病理狀態下的各種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人體生命的奧秘和疾病的原因、過程甚至機理,這一階段的醫學模式便被人們稱為生物醫學模式。

    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競爭也愈演愈烈。人口的迅速增長及迅速城市化,生活節奏加快,住宅擁擠不堪,交通事故頻發,失業率上升,人際關系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現象,使人們長期處于神經緊繃狀態,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也越來越復雜。很多疾病不像以前一樣由單一病因引起,而是顯現出多因多果的趨勢。醫學研究表明,當前疾病的致病因素除了生理和遺傳因素以外,通常還包含以下幾種:環境污染,如噪聲、大氣污染、水體污染、輻射污染、食品污染、職業危害等;社會心理因素,如住房困難、工作挫折、人際矛盾、親人喪失、個人心理缺陷等;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酗酒、吸毒等。根據發達國家的綜合醫院門診的統計,由心理社會因素協同作用所引起的各類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各占1/3,而由單一因素引起的單純軀體疾病患者僅為1/3,可見心理社會因素在致病過程中的重要性。對于日益復雜的疾病,盡管新藥層出不窮,手術和理療等治療技術不斷進步,醫療設備也不斷更新,可是治療效果卻往往不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極影響逐步暴露出來。它不僅已不能充分解釋現代衛生保健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而且還束縛著醫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醫學家恩格爾指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生物(軀體)變量來說明”,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是“在它的框架內沒有給病患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留下余地”。事實上僅用生物醫學解決不了諸如結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流行和預防問題。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醫學技術發達的國家仍無法控制,因為這些疾病更多的決定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社會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在健康與疾病轉換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結合、微觀與宏觀結合、主動與被動結合的新醫學模式逐漸在人們頭腦中樹立起來。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應運而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在新醫學模式下,醫生治療疾病的手段從傳統的“服藥、手術、理療”變為“服藥、手術、理療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有幾百種方法。最開始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后來美國發展出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療法,日本主要是森田療法,我國有鐘友彬的認知領悟療法。當前,行為主義療法在我國使用較多。

    現代醫學模式下的健康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健康概念就是新醫學模式的反映。在1948年who成立時,其憲章中就規定了健康的新概念(見本書第二章第一節)。這一概念不僅涉及到人的生理問題,而且涉及到心理和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三方面結合起來而構成了健康的整體概念。最近,who又對健康概念進行了改進,“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心理上、道德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道德健康也被融入了健康的概念之中。

    生理健康是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達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健康,更談不上長壽。生理健康主要指人的身體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體重適中,體形勻稱,眼睛明亮,頭發有光澤,肌肉皮膚有彈性,睡眠良好等。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良好的心態能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面的良好狀態,包括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堅強、行為規范協調、精力充沛、應變能力較強、能適應環境、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經常保持充沛的精力、樂于承擔責任、人際關系協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一致、能面向未來等方面。

    道德健康主要指人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范準則約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偽、善惡、美丑、榮辱等是非觀念的能力。道德健康是who健康概念中新納入的一項內容,這樣做是有科學依據的。巴西著名醫學家馬丁斯研究發現,屢犯貪污受賄罪的人易患癌癥、腦出血、心臟病和精神過敏癥等疾病,而品行善良、心態淡泊、為人正直、心胸坦蕩的人則往往身心健康。這是因為,有違于社會道德準則、胡作非為的人,長期處于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態之中,有損健康。研究發現,這類人很容易發生神經中樞紊亂、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減弱等病癥,最終會在惡劣心態的重壓和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早衰或早亡。

    ★第三節心理與身體的統一性

    人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興奮激動時,人會面色潮紅、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極度悲傷時,人則面色蒼白、心跳緩慢、血壓降低、呼吸不暢,還會因胃腸蠕動變弱而消化不良。反過來,生理改變也會導致心理變化,比如女性在懷孕期或更年期時心理上會有很大變化,腦部病變的人往往出現精神障礙,甲亢的人容易激動發怒,而甲低的人則表情冷漠、缺乏熱情等等。這一切現象都無可爭辯地說明:人的心理與身體是統一的,即人具有心身統一性。

    祖國醫學的心身統一觀

    我們的祖國醫學即中醫學,博大精深,經幾千年而不衰,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國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疤烊撕弦弧?、“形神合一”的心身統一觀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整體醫學思想。這種理論基礎和思想與現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倡導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醫寶典《黃帝內經》中,從天到人、從理論到應用,把“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系統化,深深影響了中醫學幾千年。我國中醫學者用現代語言將《黃帝內經》中關于心身關系的內容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1.生命活動與精神活動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如《靈樞?天年》之“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2.不同的情志活動可以相互影響。如《素問?陰陽應象》之“怒勝思”、“恐勝喜”等。

    3.精神活動與機體活動密切相關。如《素問?陰陽應象》之“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宣明五氣》之“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

    4.心主宰精神活動,尤其是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動。如《靈樞?口問》之“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

    5.人的情緒活動是機體整個“氣”的活動狀態的變化,不一定固守某個臟器。

    6.基本體質不同,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氣質類型。如中醫有陰陽五態人等說法。

    7.精神狀態的調整有利于疾病防治,肉體痛苦的解除有助于精神狀態的改善。

    8.身體與心理交互作用可引起不同疾病。如《靈樞?本神》之“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陰陽應象》之“怒傷肝”、“喜傷心”、“恐傷腎”等。

    但中醫學的心身統一觀也是存在缺陷的,例如帶有很大推測性,缺乏科學實驗證據,不能解釋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之間的聯系機理等。

    現代醫學理論中的心身統一觀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人腦的機能是心理活動的實質,心理是人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所以說人腦是心理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心理活動的物質載體和主宰。心理體驗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外界的各種刺激通過外周神經系統的各種感覺神經元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即大腦和脊髓,然后大腦對各種傳入的信息進行接受、加工、保存、整合、程序編制等過程,形成各種心理體驗。心理體驗通過傳出神經傳到各組織器官,便會完成各種生理功能。

    下面以情緒和情感心理活動為例來說明心理與生理的統一性。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情緒和感情活動中所發生的機體變化和外部表現,與神經系統的多種水平的機能密切相關。

    (一)情緒與植物性神經系統

    人們早就發現,情緒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控制之下的。

    植物性神經系統是整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機能是支配有機體的消化、呼吸、循環、生殖等內部器官的活動,調節內臟、平滑肌和腺體的功能。植物性神經系統起源于下丘腦,它的神經聯系從下丘腦下行到脊髓,在脊髓的一些部位離開脊髓,通過植物性神經節達到各內臟器官。它是在大腦皮層的控制之下進行活動的。

    植物性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它們共同控制內臟器官(心臟、血管、胃腸、腎等),外部腺體(唾腺、淚腺、汗腺等),以及內分泌腺(腎上腺、甲狀腺、胰腺等)的活動。

    交感神經系統所帶來的神經興奮普遍影響很多器官,引起普遍的神經興奮和廣泛的效應,因此它的作用在于普遍的發放,如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血壓升高、血液從內臟輸送到四肢。這些反應以整體的形式為有機體的應急活動做準備。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機能作用與交感神經系統是相對立的,二者互相制約。交感神經系統使身體準備應急,副交感神經系統使之恢復到正常,以保證內臟和整個機體的正?;顒?。例如,交感神經系統可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加、皮膚及內臟血管收縮而冠狀動脈舒張、消化道蠕動減弱、血糖濃度升高等,相對應地,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引發瞳孔縮小、心率減低、內臟血管舒張、胃腸蠕動增強、血糖濃度降低等現象。

    情緒與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在情緒狀態下表現出許多生理反應。呼吸、循環系統,骨骼、肌肉組織,內、外腺體,以及代謝過程的活動,在情緒狀態中都發生變化。例如,在激動、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呼吸加速、加深,心跳加速、加強,外周血管舒張,血壓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也增加;突然的驚懼會使呼吸出現暫時的中斷,外周血管收縮,臉色變白,出冷汗、口干;焦慮、憂郁狀態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引起食欲減退。

    情緒狀態與內分泌腺的變化也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在激烈緊張的情緒狀態中,腎上腺分泌的反應比較直接,腎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導致血糖、血壓、消化和其他腺體一系列的變化反應;處于憤怒狀態時,由于去甲腎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血壓升高和肌肉緊張度提高,使機體處于應急狀態;處于焦慮狀態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出現外周血管收縮,血糖下降,肌肉松弛,消化腺活動下降等生理現象。內分泌系統是情緒反應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情緒的中樞機制

    現代生理學的研究強調中樞神經機構在情緒發生中的作用。許多研究成果證明,情緒的特殊體驗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丘腦、下丘腦、邊緣系統和網狀結構的機能。大腦皮層則調節著情緒和情感的進行,控制著皮層下中樞的活動。

    1.丘腦

    丘腦是較早被發現的情緒中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凱侖提出了情緒的丘腦學說。他根據丘腦受損傷或丘腦活動在失去大腦皮層的控制時,情緒變得容易激動或發生病理性變化等一些事實,認為丘腦在情緒的發生上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凱侖認為,丘腦部位沖動釋放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這實際上已經涉及到情緒的定位問題。他用藥物使低級中樞從皮層的控制下釋放出來,被試者出現笑和哭的情緒反應。根據這些事實,他認為主張情緒無特定的腦中心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可是凱侖的丘腦學說并不完善,它強調了大腦皮層對丘腦抑制的解除是情緒產生的機制,但是卻忽略了外周性變化的意義,以及大腦皮層對情緒發生的作用。實驗證明,給已去皮層的動物切除全部丘腦之后,怒反應仍然存在,而只有當下丘腦結構被切除后,情緒反應才消失;同時如果情緒反應是由于丘腦機構從皮層抑制下的釋放,那么排除皮層抑制的來源就應當產生連續、持久的怒反應,但是實際上發生的怒反應是暫時的,而不是連續的;而且,怒反應也可以在刺激下丘腦、大腦皮層,甚至小腦時發生。這些事實都不能用皮層抑制的釋放來解釋。

    2.下丘腦

    許多研究證明,下丘腦在情緒形成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下丘腦的一些核團已被認為在許多不同種類的情緒性和動機性行為中是主要的。背部下丘腦對產生怒的整合模式是關鍵的部位。如果這個部位被損壞,被試者只能表現出一些片斷的怒反應,而不能表現協調的怒模式;如果下丘腦未被破壞,其上部的腦組織無論去掉多少,被試者都仍能表現有組織的怒模式,甚至把被試者的腦在下丘腦以上全部去掉,仍能得到這些行為模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期,學者通過實驗研究,提出在下丘腦、邊緣系統及其臨近部位存在著“獎勵”和“懲罰”中樞,即“快樂”和“痛苦”中樞。當刺激這些部位時就會產生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緒。

    3.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

    在情緒的構成中,網狀結構起著激活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喚醒”是活躍情緒的必要條件。它可以降低或提高腦的積極性,加強或抑制對刺激的回答反應,人的情緒色彩和情緒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網狀結構的狀態。

    從外周感官和內臟組織來的感覺沖動通過傳入神經纖維的旁支進入網狀結構,在下丘腦被整合與擴散,興奮間腦覺醒中樞,激活大腦皮層。激活的作用包括一般的警戒和注意,以及去行動或促使去反應,也包括情緒的被激活,使感情的沖突尖銳。所以網狀結構的作用在于產生喚醒,是產生情緒的必要條件。

    邊緣系統位于前腦底部,它之所以稱為邊緣,是因為它環繞著腦干形成一個邊界,圍繞著、并延伸到大腦的全部領域。邊緣系統的主要部分重迭在下丘腦之上,調節著植物性神經系統,諸如探究、喂食、攻擊、逃避等活動,因而調節著與有機體的天然需要相聯系的情緒機構。

    4.大腦皮層

    大腦皮層促成感情體驗,下丘腦促成情緒表現。這樣的觀點已為一般人所接受。

    大腦皮層是皮層下部位以及整個有機體的最高調節器。情緒、情感的多水平的中樞在皮層下各部位,同時與大腦皮層的調節是密不可分的。大腦皮層可以抑制皮下中樞的興奮,于是它直接控制情緒和情感。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暫時神經聯系系統的維持或破壞使人對現實的態度發生改變,“應當認為,在建立和維持動力定型的情況下,大腦兩半球的神經過程是符合于我們通常稱為兩種基本范疇的情感的東西的,即積極的與消極的情感,以及由于種種情感的組合或不同的緊張性而發生的一系列的色調的變化”。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情緒與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評估聯系著。她給情緒下定義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的傾向。這種體驗傾向被一種相應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變化模式所伴隨。這種模式在不同的情緒中是不同的。

    通過上面的闡述可以看出,情緒和情感有著十分復雜的生理基礎。情緒和感情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神經過程協同活動的結果,其中皮下神經過程的作用處于顯著地位,大腦皮層起著調節、制約的作用。情緒和感情的生理基礎過程實現著神經系統各個水平上的整合。

    同樣的道理,其他心理活動也是有復雜的生理基礎的??傊?,心理的闡述依賴于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功能,而心理產生后,又會反過來通過大腦和神經系統來調節生理活動。心理和生理密不可分,心身的有機統一構成了人的完整生命。

    ★第四節心身疾病及其防治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宣汉县| 平谷区| 平山县| 德昌县| 上蔡县| 山西省| 赤水市| 同江市| 峨眉山市| 金昌市| 新蔡县| 百色市| 个旧市| 湘西| 宁德市| 宜州市| 龙里县| 青铜峡市| 芜湖县| 崇义县| 吴川市| 汉川市| 即墨市| 商水县| 金塔县| 昌吉市| 通渭县| 宜城市| 包头市| 平山县| 甘孜县| 宜都市| 新干县| 凤山市| 钟山县| 呼伦贝尔市| 汤原县| 剑河县| 咸丰县|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