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九章 身體健康與心理-《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大全集》


    第(2/3)頁

    什么是心身疾病

    (一)概念

    心身疾病也稱為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軀體疾病與神經癥之間的一類疾病。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的概念,是指社會、心理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等。如果將軀體器質性疾病改為軀體功能性障礙,心身疾病就成了心身障礙,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等。廣義的概念,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即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的總稱。

    (二)特點

    (1)心身疾病的發病原因是或主要是社會、心理因素;

    (2)心身疾病具有與軀體癥狀相關的病癥;

    (3)心身疾病的病癥通常體現在植物神經系統所支配的系統或器官上;

    (4)心身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及個性特征有一定的關系;

    (5)同樣強度、同樣性質的社會、心理因素,可能引發心身疾病易患者的病理生理反應,而對一般人則只可能引起正常范圍內的生理反應;

    (6)有些病人能夠較清晰地了解社會、心理因素致病的過程,大部分病人則不了解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但或許能感到某種心理因素能加重自己的病情。

    (三)范圍

    就目前情況來看,心身疾病一般包括以下種類:

    (1)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齊、陣發性心動過速等;

    (2)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枯草熱;

    (3)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過敏、神經性嘔吐和食道賁門或幽門痙攣等;

    (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月經紊亂、陽萎、痛經、經前期緊張癥、神經性多尿癥等;

    (5)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肥胖癥等;

    (6)皮膚疾病,如神經性皮炎、搔癢癥、斑禿、過敏性皮炎、濕疹、慢性蕁麻疹、銀屑病等;

    (7)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痙攣性斜頸、緊張性頭痛等;

    (8)神經系統疾病,如偏頭痛、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等。

    其中,一般認為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哮喘和潰瘍病是更為明確的心身疾病。

    下面就幾種最為常見的心身疾病的致病機理做簡單的介紹:

    1.原發性高血壓病

    導致血壓升高的因素很多,而人們的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的改變是重要因素之一。長期持續的精神緊張或焦慮,能使人的血管阻力增加,促使血壓上升。同時,交感神經的長期興奮,使腎小球動脈持續收縮,時間一久就形成高血壓。

    2.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冠心病的發生,膽固醇含量增高和高脂血癥是冠心病的重要條件,而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起著明顯作用。目前發現膽固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情緒波動。有的研究者則指出,冠心病與人的性格有密切關系,例如a型性格者比b型性格者患病率高。

    3.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心理因素可改變胃液分泌,如憤怒、緊張、驚慌和憎恨等心理因素往往使胃酸增加,而抑郁、苦悶或焦慮等會使胃液減少。比如,火災、洪水、空襲和地震等造成的心理影響常可引起應激性胃潰瘍;喪偶、離婚、恐懼、失敗等因素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也有一定關系。

    4.支氣管哮喘

    心理因素可引起副交感神經興奮而致支氣管細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從而增加氣流阻力。這種體液免疫反應,是心理因素導致腎上腺功能障礙引起的。

    5.甲狀腺機能亢進癥

    其發生與患者性格特征有關。在強烈、急劇的心理因素影響下,易激怒、過敏、多疑善感等性格的人,容易因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或周圍組織對甲狀腺的利用加速,而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

    6.蕁麻疹

    蕁麻疹雖屬過敏性疾病,但與心理因素,尤其過度緊張、焦慮、煩悶等關系較密切。特別是慢性反復發作時,尤為明顯。有的患者因煩悶會使蕁麻疹多次重復發生。

    (四)分布趨勢

    心身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較廣,并且近來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在患病人數上,例如,美國一個有1600名居民的社區中,曾患潰瘍病者占居民總數的7%,支氣管哮喘者3%,高血壓者8.6%,神經性胃病者6%,消化不良癥狀者8%。要知道,這個調查尚未包括冠心病和經前期緊張癥等其他常見的心身疾病。在發達國家綜合性醫院的初診病人中,則有差不多1/3為心身疾病患者。在性別上,心身疾病患者中女性一般高于男性。但有些病種如潰瘍病、冠心病、支氣管哮喘則以男性患病率為高。年齡上,15歲以下的少年和65歲以上的老人患有心身疾病的比率較低,青年人略高,更年期為患病率高峰。

    另外,心身疾病的分布還有如下特點:城市高于農村,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工業化的社會高于工業不發達的社會。

    致病因素

    心身疾病是生物、理化、心理和社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過激是主要致病因素。

    (一)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指的是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各種事件對人體的影響和作用,包括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不良,如環境擁擠、環境污染、交通擁擠、車禍、競爭激烈、節奏緊張、吸煙、酗酒、吸毒等等;社會動蕩,如發生戰爭、政治劇變、天災人禍等等;社會文化因素,如文化矛盾、道德規范等等;意外事故,如親人去世、離婚、重病等等;職業因素,如工作單調、工作環境不好、過度勞累等等。這些社會因素會使人長期處于心理緊張狀態,導致植物神經紊亂,最終使人患上心身疾病。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影響健康的內在情緒、態度、觀念等一切心理活動;狹義上,指心理矛盾、沖突、刺激和個性缺陷等。

    心理矛盾和沖突,是指同環境不適應所引起的精神緊張和情緒抑郁,程度較輕的稱為“心理矛盾”,程度嚴重的稱為“心理沖突”。心理矛盾和沖突會使人產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和應激狀態。并非所有心理矛盾和沖突都會導致心身疾病,只有當心理矛盾和沖突達到個體難以忍受的程度時或者個體長期處于沖突狀態中時,才會引發心理應激狀態,從而導致心身疾病。

    心理刺激,是指個體在受到應激源刺激后所產生的心理應激狀態。個體周圍的各種生活事件都可能是應激源,而使人產生心理刺激。過度的不良心理刺激,可引起人們產生不安全感或損失感的心理刺激,很容易導致心身疾病。親人亡故、遭受天災等具體事物或工作失誤、名譽受損等抽象損失都會引發人的損失感。

    個性缺陷,是使心理矛盾和沖突誘發心身疾病的重要內在因素。個性缺陷,如多疑、倔強、情緒不穩定、寡言少語等等,最容易使人患心身疾病。

    綜上所述,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其中,社會因素是心身疾病的外部致病因素,而心理因素則是內部致病條件,內外兩種因素的結合超過一定強度,就會使個體產生過度心理應激,從而導致心身疾病。

    (三)理化性刺激因素

    理化性刺激因素包括外傷、高溫、高壓、噪音、強光、放射線、電磁波、藥物、化學品等等。

    (四)傳染性生物因素

    細菌、病毒等病源性微生物入侵也是導致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

    (五)遺傳因素

    某些心身疾病的罹患率跟先天遺傳因素也有關系,如高血壓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再如胃十二指腸潰瘍也帶有遺傳性。

    (六)生理因素

    妊娠、肥胖、年老等生理因素會引起某些心身疾病。

    發病機制

    心身疾病是多種因素復合形成的,并且對于不同的心身疾病及其不同階段,各種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隨著研究的深入,關于心身疾病的致病機理已經形成了多種理論,但是沒有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的心身疾病。下面簡述幾種機理學說。

    (一)心理動力學說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乡宁县| 德昌县| 大姚县| 连州市| 神农架林区| 商城县| 池州市| 桓仁| 郴州市| 丰县| 板桥市| 竹山县| 湘西| 开化县| 泗水县| 华亭县| 海林市| 防城港市| 称多县| 徐汇区| 茌平县| 上高县| 东方市| 衡南县| 钦州市| 康定县| 千阳县| 故城县| 巴林右旗| 定日县| 略阳县| 平凉市| 崇左市| 监利县| 白沙| 申扎县| 渝中区| 宝山区| 寻甸|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