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二卷 一個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輝煌的大明王朝-《超值金版-中國歷史1000問》


    第(1/3)頁

    第十二卷    一個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輝煌的大明王朝

    這是一個和尚建立的王朝,“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真理又一次被歷史驗證!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輝煌時期,《三國志通俗演義》、解縉編《永樂大典》、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李時珍論藥著書、徐光啟學貫中西……可中國封建社會這最后的輝煌終究隨著明朝的衰亡而漸行漸遠……

    朱元璋登基后有哪些舉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國號為明,建號洪武。

    朱元璋仿效劉邦治國的方法,把兒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實在太多,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國勝、信國公湯和、衛(wèi)國公鄧愈。

    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歷經(jīng)千難萬險,封公也是應該的。

    但劉伯溫的功勞亦不在這些人之下,朱元璋亦很欣賞劉伯溫,準備封他為公。

    可是劉伯溫堅辭不受,而是懇請皇帝放他回老家安享晚年。

    朱元璋于是給了他許多錢財。

    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這些人也都立過赫赫戰(zhàn)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后,很不放心,便設立特務機關(guān)“錦衣衛(wèi)”來監(jiān)視大臣活動,錦衣衛(wèi)可直接向皇帝報告。

    朱元璋還采取了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政策。

    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養(yǎng)生息,促成了明初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朱元璋為什么火燒功臣樓?

    朱元璋登基以后,忌憚功臣。

    于是,他決定干脆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殺掉。

    朱元璋先是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樓。

    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打下江山的功臣們無不深受感動,稱贊皇上英明。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的心事,他來到皇宮,懇求朱元璋說:“如今帝業(yè)已成,臣責已盡,但愿辭官歸田。”

    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許多金銀送給劉伯溫。

    劉伯溫出了皇宮,來到徐達府上辭行。

    臨別,劉伯溫握著徐達的手說:“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上若開慶功宴,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

    等功臣樓建成了,朱元璋擇定日子,邀請在京握有實權(quán)的功臣前來赴宴。

    酒宴大開,熱鬧非凡。

    徐達平日酒量不小,當天卻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

    酒正喝到興頭上,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

    徐達連忙緊隨其后。

    朱元璋發(fā)覺身后有人,回頭一看,見是徐達,便問:“丞相為何離席?”

    徐達說:“特來保駕。”

    朱元璋說:“不必,丞相請回。”

    徐達哀戚地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

    他倆剛走出幾百步,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功臣樓瓦飛磚騰,火光沖天,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為什么說朱元璋心狠手辣?

    有一年元宵節(jié),朱元璋看見一張畫,一個婦人懷抱個西瓜騎在馬上,那馬腳很大。

    馬皇后是淮西人,淮、懷諧音,他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有意譏諷馬皇后腳大,因而大殺京城官民中所謂不守本分者,竟數(shù)以萬計。

    此外,還有其他幾大冤獄,也殺了好幾萬人。

    這樣一來,僥幸茍活的朝臣,每當去上朝,即同家人訣別,因一旦去上朝,就生死難卜。

    到朱元璋駕崩之時,開國的功臣宿將幾乎被他殺光了。

    朱元璋的濫殺給后代子孫樹立了惡劣的樣板。

    明成祖朱棣以極其殘酷的手段誅殺建文帝時期的臣子,不能不說是受了其父的影響。

    明朝的文字獄是怎么回事?

    古時的人很注重出身。

    朱元璋雖然當了皇帝,但他的出身并不好。

    他小時候給人放過牛,當過和尚,后來又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

    他很忌諱人們提起這些事,認為這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

    明初,每當逢年過節(jié),皇帝過生日、冊封皇后和嗣立太子時,朝廷內(nèi)外的官員都要進獻《賀表》。

    有一天,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寫《賀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的詞句。

    這本來都是頌揚皇帝的好話,不料,朱元璋讀后卻勃然大怒,大罵道:“這個窮酸儒生竟敢侮辱我!”

    朱元璋把《賀表》摔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看后面面相覷,誰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朱元璋對他們解釋說:“‘光’,就是‘禿’,這是在罵我是個禿和尚;‘生’就是‘僧’,這也是在譏諷我當過和尚;‘則’和‘賊’的讀音相近,這是在罵我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當過賊。

    你們說,這樣的人該不該殺?”

    大臣們聽后個個驚得說不出話來。

    朱元璋傳出一道命令,將徐一夔斬首示眾。

    這樣的文字獄實在是防不勝防,不少大臣都是因為幾個字而相繼送命。

    有一個懷慶(在今河南)府學訓導(教師),因為寫了“遙瞻帝扉”四個字而被殺。

    “扉”和“匪”字同音,也被懷疑是在譏刺皇帝。

    這一來官員們都害怕了:字義相同的要殺頭,字音相近的也要殺頭!后來,掌管禮儀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議說:“陛下,臣子們都很愚昧無知,不知道什么字應該避諱,您能否制定一個固定的格式,讓臣子們都來遵守?”

    朱元璋采納了他的意見。

    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寫了賀表的格式,頒布天下。

    官吏們?nèi)缬龅綉c賀謝恩的事,照賀表的格式抄寫一份就行了。

    但文字獄并沒有因此停止。

    山東兗州有個名叫盧熊的知州,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書。

    不知是盧熊大意,還是書吏抄寫時粗心,竟把“兗”字誤寫成“袞”字。

    朱元璋看罷,惡狠狠地罵道:“這奸賊無法無天,竟然叫我滾蛋!”

    就這樣,一個州官的腦袋又搬了家。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怎樣一本書?

    《三國志通俗演義》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歷史典籍、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完成,《三國演義》為其簡稱。

    《三國志通俗演義》共120回,約75萬字,是羅貫中的主要代表作,該書描寫了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余年間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演變,涉及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大小戰(zhàn)爭,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在描述戰(zhàn)爭的過程中,羅貫中善于抓住重點,突出人物,將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寫出戰(zhàn)爭勝負原因和各方將帥的性格、氣度和智謀。

    誰設計了天安門?

    蒯祥,人稱蒯魯班,蘇州府吳縣香山人,大約生于洪武年間。

    公元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擔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務,由于他年富力強,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為“營繕所丞”,相當于今天的設計師兼工程師和施工員的工作。

    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時,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tǒng),要求工程建設一律遵循南京舊制。

    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還要按南京宮城的形制,午門前設端門,端門前設承天門。

    其中的承天門就是現(xiàn)在的天安門,承天門的主要圖樣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在這些營建活動中,蒯祥技藝高超,發(fā)揮了骨干作用,而且他的繪圖能力極強。

    他不但能夠迅速完成設計任務,也能較好地貫徹朱棣的意圖,因此得到朱棣信任。

    他后來升到工部侍郎,食從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

    公元1465年,明憲宗“命工部尚書白圭董造承天門”。

    此時蒯祥已是80歲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執(zhí)技供奉”。

    明憲宗見了他,還是以“蒯魯班”相稱。

    他在這次維修承天門中起了指導和顧問作用。

    蒯祥死后,承天門又經(jīng)過了多次的維修。

    到了公元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將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朝從何時起停止了海運?

    公元1410年,明政府擴大漕運規(guī)模,由歲運250萬石增至300萬石,以足國用。

    為此,明成祖朱棣特令江、浙、湖廣三省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必須親自負責督運。

    為適應漕運規(guī)模的擴大,從公元1411年起,又開始大規(guī)模整治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之關(guān)鍵地段--會通河。

    該河北起山東臨清州(在今山東),南至江蘇淮安府之邳州(在今江蘇),全長450多里。

    洪武年間因河岸沖決,河道淤塞已達三分之一,故只好陸運,沿途設八個遞運所,每處用民丁3000人、車200輛接力轉(zhuǎn)輸。

    久之,給人民帶來巨大困難。

    六月,會通河開浚完工。

    公元1416年,朱棣在淮安府清河、福興及徐州府沽頭、金鉤和山東省谷城、魯橋諸閘分別置以閘官,加強管理,以確保漕船順利直達通州。

    至此,漕運河道全部疏通。

    疏通漕運后,明朝就停止了海運。

    鄭和下西洋有何歷史意義?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lǐng)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guān)系。

    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是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鄭和一共遠航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回程到古里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圣地),并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jīng)濟實惠;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北平是何時改名為北京的?

    公元1406年,有意遷都北平的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北平宮殿;次年,正式開始修建北平城。

    朝廷調(diào)集了工匠30萬人,民夫近百萬,云集北平。

    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筑材料來自全國各地。

    其中木材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漢白玉石料來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來自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曲陽縣。

    宮殿內(nèi)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墻用磚是山東臨清所燒。

    宮殿墻壁所用的紅色顏料,原料產(chǎn)自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室內(nèi)墻壁上的杏黃色顏料則產(chǎn)自河北宣化的煙筒山。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

    次年,做好遷都準備后,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遷都北平,并改北平為北京。

    新京城以皇宮為中心,以前門、午門、景山、鐘樓為中軸線,官衙、民居、商鋪分布四周,通衢寬廣,街巷整齊,氣勢雄偉,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城市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永樂大典》是如何編著而成的?

    解縉,字大紳,吉水(在今江西)人,幼年聰穎好學、才思敏捷。

    后來,解縉考中進士,任庶吉士。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他和胡廣等人均被提拔為翰林學士,擔任皇帝的顧問。

    朱棣讓解縉主持編寫《永樂大典》,他從各處調(diào)來146人,開始了編纂大典工作。

    一年多后,他們編成一部書,呈給朱棣。

    朱棣給書題了書名叫《文獻大成》,對包括解縉在內(nèi)的147位編書人都賞給鈔銀。

    但朱棣還嫌這部書簡略,又讓太子少師姚廣孝(即道衍和尚)和刑部侍郎劉季協(xié)助解縉在原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務使一切典籍都包羅在內(nèi),無一遺漏。

    姚廣孝是皇帝的親信,他的參與,要錢要人誰也不敢駁回。

    于是在文閣設立了編書館,讓禮部揀派有文才的官吏和四方老儒來擔任纂修,選派一些書法好的國子監(jiān)學員和一些外府縣學中的生員擔任抄寫工作,前后竟動員了3000多人,由光祿寺供給伙食。

    這次花了將近3年時間才將全書編成。

    朱棣根據(jù)自己的年號,把這部書命名為《永樂大典》,還親自寫了序言。

    《永樂大典》共計22937卷,裝訂成11095冊,總計37000多萬字,全部用工整的蠅頭小楷寫成。

    朱棣在遷都時,用船將《永樂大典》運到北京宮中,藏到宮中的“文樓”里,成為稀世國寶。

    宣宗為什么作《紀農(nóng)》一文?

    公元1430年,宣宗朱瞻基陪同皇太后拜謁長陵回宮后,作《紀農(nóng)》一篇給文武大臣傳閱,勉勵群臣要明白世事的艱難,吏治之得失,體恤百姓之疾苦。

    《紀農(nóng)》一文中的題材來自宣宗從長陵歸來時的所見所聞,是以與農(nóng)夫?qū)Υ鸬男问奖憩F(xiàn)了農(nóng)民四季勞作的艱辛。

    如問:你們每天辛勤勞作,為什么要這樣呢?

    答:勤勞是我的本職。

    問:有休息的時候嗎?

    答:農(nóng)民耕田,春、夏、秋、冬各有所忙,啥時也不能疏忽大意而休息,稍有懈怠,一年內(nèi)就有可能要受饑寒之苦。

    冬天是有農(nóng)暇,但又要去做縣衙的勞役,是少有休息時間的。

    問農(nóng)夫平日見聞,農(nóng)夫說起自己見過的兩任縣官,一任盡心民事,勤勞不懈,后雖升遷而去,百姓仍念念不忘;一任不問民之勞苦,百姓視其為陌生人。

    宣宗聽完農(nóng)夫的一席話后,深受感動,除作《紀農(nóng)》一文外,還厚賞了農(nóng)夫。

    況鐘為什么又叫“況青天”?

    況鐘字伯律,江西人,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當小吏,因為有奇才,為呂震所重視,推薦他為儀制司主事。

    公元1430年,有大臣說蘇州的豪強污吏相互勾結(jié)利用,百姓賦稅繁重。

    于是,宣宗朱瞻基就派況鐘去治理蘇州府。

    況鐘深知蘇州的官吏和土豪劣紳狼狽為奸,對這些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到任后,他假裝什么都不懂,左顧右問,手下說怎么辦就怎么辦。

    群吏們都很高興,私下以為這位新任太守容易欺負。

    幾天后,況鐘召集手下宣布說:“前幾天某件事是應該做的,是某某不讓我做;某件事是不應該做的,是某某強迫我做的!你們有些人長期以來玩弄這種手段,罪當死!”

    于是將罪大惡極的數(shù)人處以死刑,并訓斥那些貪虐庸懦的官吏。

    從此,全府大震,上下都奉法職守。

    況鐘在蘇州任期10年滿了以后,當?shù)毓倜?萬多人請求留任況鐘,得到皇帝的欽準。

    長期的操勞使況鐘積勞成疾,60歲時,終于死在任上,這時他已做了13年的蘇州知府了。

    況鐘死后,很多人為他哭泣,悲痛不已,建立祠堂紀念他,把他稱為“況青天”。

    土木堡之變是怎么發(fā)生的?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領(lǐng)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進貢一些馬匹以后,要明朝給他賞金。

    王振接見了瓦剌使者,發(fā)現(xiàn)也先謊報人數(shù),就減少了賞金,降低了馬價。

    也先為他兒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絕。

    也先派使者來明朝,本來就是挑釁,這樣一來,也先惱羞成怒,親自率兵進攻明朝的大同。

    大同守將向朝廷發(fā)出告急文書,請求派軍支援。

    收到邊報后,權(quán)傾朝野的王振提議皇帝御駕親征,而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一干大臣認為,敵兵有備而來,朝廷草草招集人馬,準備得不夠充分,皇帝不能親征,因而竭力諫阻。

    英宗想親自體味一下祖宗戎馬倥傯、橫掃四方的感覺。

    所以,英宗朱祁鎮(zhèn)把朝政交給弟弟郕王朱祁鈺,讓于謙留守北京,自己率領(lǐng)王振、鄺塋等官員及50萬軍兵,于七月十六從北京出發(fā),直奔大同。

    由于是倉促發(fā)兵,軍隊的紀律十分渙散。

    好不容易趕到大同附近,士氣已十分低落。

    探馬回報沒有發(fā)現(xiàn)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為敵人迫于明軍威勢,已望風而逃。

    他正要發(fā)令繼續(xù)追擊,探馬來報:也先率領(lǐng)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驍勇善戰(zhàn)的騎兵。

    王振感到事態(tài)嚴重,下令退兵回朝。

    但由于錯誤指揮,耽擱了退兵時間,殿后的部隊被瓦剌軍追趕上,被打得大敗。

    明朝幾十萬大軍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時,天還沒有黑,王振卻下令就地宿營。

    第二天拂曉,瓦剌的追兵便趕來了,他們把明軍緊緊地包圍起來,并發(fā)動了攻擊。

    混戰(zhàn)中,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nèi)閣學士曹鼐、張益與侍郎丁銘、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戰(zhàn)死。

    護衛(wèi)將軍樊忠面對慘敗,恨透了瞎指揮的王振,說:“我替天下的百姓殺死你這個奸賊。”

    掄起手中的大錘,捶死了他。

    英宗在衛(wèi)兵的保護下乘馬突圍,左沖右突也出不去。

    無奈,英宗跳下馬來,盤腿而坐,聽天由命。

    瓦剌軍沖過來,俘虜了英宗。

    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土木之變”。

    “弘治中興”指哪一段歷史?

    公元1487年,憲宗朱見深去世。

    九月初六,明憲宗第三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弘治元年。

    朱祐樘即位后,勵精圖治,開始著手清理朝政,貶逐憲宗一朝的奸佞:逮捕宦官梁芳、佞人李孜省,還罷遣禪師、真人等240多人;西番法王、佛子、國師等700余名僧人被遣回本土,并追奪誥敕、印章和儀仗等物。

    憲宗一朝的奸佞大多被清除。

    朱祐樘統(tǒng)治時期,由于他任用賢能、廣開言路、勤于朝政、恭儉愛民,史稱“弘治中興”。

    “吳中四杰”為何人?

    明朝弘治、正德年間,江南出現(xiàn)了“吳中四杰”,在文學藝術(shù)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就是唐寅、徐楨卿、文征明、祝允明,又稱為“江南四大風流才子”。

    也有人說江南四大才子有周文賓而無徐楨卿,但史書中并沒有周文賓這個人。

    唐寅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性情狂放不羈,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他潛心研究書畫,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

    徐禎卿記憶力很強,能過目不忘,被稱為“吳中詩人之冠”;但他33歲就死了,是四人中年紀最小、壽命最短的。

    四人中活得最長的是文征明。

    文征明的小楷特別精細,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tài)端莊、風格俊雅,他所有的作品都筆筆工整,即使是快到90歲時也是如此,這在我國書法家中是極為少見的。

    與唐寅最投緣的是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因為他有一只手多長了個手指,便自號枝山。

    祝允明5歲時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shù)行,9歲時已經(jīng)能作詩。

    33歲,祝允明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贊賞。

    誰知,祝允明以后七試禮部都未成功。

    明武宗的捕魚鬧劇是怎么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御駕“親征”起兵叛亂的寧王朱宸濠,在南京將其“擒獲”后,仍不肯回京。

    實際上,武宗從京城到南京只是借“親征”的名義游山玩水。

    一路上選美行樂,哪里記得京師國事。

    自公元1519年冬到南京,直到次年正月也不提回京師的事。

    經(jīng)大學士楊一清婉言勸諫,才勉強起駕回京。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蓝旗| 宕昌县| 嘉荫县| 蚌埠市| 乌恰县| 扶沟县| 贵南县| 明水县| 南郑县| 临西县| 阳朔县| 寻甸| 泗阳县| 惠州市| 景宁| 黑龙江省| 高州市| 德格县| 达尔| 泸州市| 瓮安县| 湘潭县| 云龙县| 威信县| 凌云县| 英山县| 朔州市| 黔东| 乡城县| 温州市| 城固县| 赣州市| 宜兰市| 雅安市| 日土县| 江山市| 涪陵区| 巴林左旗| 马山县| 台北市|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