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十一卷 橫跨亞歐、曇花一現--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元帝國 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大元帝國絲毫不為過,元朝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國家,沒有之一!當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矗立在世界上之時,有人贊嘆、有人驚訝、有人嫉妒、有人痛恨……但所有的人都沒想到:這樣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竟然曇花一現般地坍塌了! 是誰遵用漢制統治元朝的? 忽必烈奪取了蒙古汗位后,頒布即位詔,建元中統。 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后,蒙古一直用族名充作國名,稱大蒙古國,未正式建立國號。 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年號為“中統”,依然沒有立國號。 隨著征宋戰爭的順利進行,實際上蒙古政權已成為效法中原地區漢族統治方式的封建政權,特別是忽必烈統治日益鞏固,他決定在“附會漢法”方面再邁進一步,將自己的王朝建成承漢族封建王朝正統的朝代。 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王鶚等儒臣的建議,取《易經》“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國號為大元,并頒布建國號詔。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意思是向世人說明,自己所統治的國家中不只是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 忽必烈在位期間,主張“遵用漢法”,以漢族傳統法制治理國家,制定法律和各項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注意興修水利,以農桑為急務,還統一貨幣,疏浚運河,設立驛站,開拓漕運。 他強化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對西藏直接管轄,促進了民族的統一發展。 為什么說元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在我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元朝都是最大的國家。 元朝除了中央直轄的領地之外,還包括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聯,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使節往來頻繁,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元帝國疆域最大時幾乎囊括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領土,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一點兒也不夸張! 馬可·波羅是怎么游歷中國的? 公元1275年的夏天,來自威尼斯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一行到達北京,向忽必烈呈上教皇的信件和禮物。 忽必烈非常賞識馬可·波羅,特意請馬可·波羅一行進宮講述沿途見聞。 后來,又留他們在元朝任職。 馬可·波羅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掌握了朝廷的禮儀。 他借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流連忘返。 他先后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陜西、四川、云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到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等一些東南亞國家。 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風俗、地理、人情。 在回到大都后,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匯報。 公元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受忽必烈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趁機向忽必烈提出回國請求。 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轉路回國。 公元1295年末,馬可·波羅終于回到了闊別24載的親人身邊。 公元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不幸被俘。 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 于是,由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整理出《馬可·波羅游記》一書。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他盛贊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 《馬可·波羅游記》一書在歐洲廣泛流傳后,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同時也使這位頗負盛名的旅行家獲得了自由。 郭守敬有哪些科學巨獻?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 公元1250年,19歲的郭守敬開始嶄露頭角,在水利方面初露鋒芒。 當時,在邢臺城外有一條河。 河泥長年淤積、河堤滑落,致使河道堵塞。 此地原有的一座橋,橋身被洪水沖走,橋墩淹沒,呈現出一片汪洋之態。 不僅交通不便,還水災不斷。 由于弄不清橋址原來在哪兒,又找不到合適的建新橋之處,許多建橋高手都只能搖頭興嘆。 郭守敬不辭辛苦,冒生命危險在滾滾洪流中搜尋,在陡峭的兩岸河堤上查找,終于找到原有河道和橋墩遺址。 他立即組織邢臺人民清除淤泥、疏通河道、修筑堤岸;然后,反復勘測,精心設計,很快建成一座堅固而又美觀的石橋。 從此,郭守敬名揚天下。 在郭守敬小的時候,著名學者張文謙就非常喜歡郭守敬。 后來見郭守敬才智超人,便向元世祖忽必烈大力舉薦。 忽必烈一向比較賞識張文謙,而且也深為河南、河北的連年大水所頭痛。 一聽郭守敬對這方面頗有研究,立刻傳令召見。 忽必烈與郭守敬一談,不禁大為欣賞,立刻任命郭守敬主持修繕河南、河北的河道。 稍后,郭守敬又主持整修由于年久失修的西夏古灌溉渠道,疏浚400里的唐來渠和250里的漢延渠等80多條渠道。 《寧夏新志》評價郭守敬說:“逮今西壩橋梁,尚其遺制,工作甚精。” 郭守敬不僅是卓越的水利學家,還是杰出的天文學家。 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令修訂歷法,由郭守敬實際負責。 由于元朝原有的天文儀器早已陳舊不堪,測量數據不準,郭守敬便自己動手制作新的測量儀器。 他親自設計創制出的天文儀器有簡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渾天象、窺幾、星晷等。 元朝時大掘宋陵的人是誰? 公元1285年,紹興府會稽縣泰寧寺僧侶宗允等人偷盜南宋皇陵地區的樹木,與守陵人發生沖突。 宗允向由忽必烈派來江南做“江南釋教總統”的楊璉真珈進言,宣稱亡宋陵墓中有金玉異寶。 楊璉真珈貪心頓起,盯上了宋陵,派遣手下僧人大肆強挖宋陵。 這幫強盜和尚先挖開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楊后四個陵墓,將墓中的珍寶一搶而空后,便揚長而去。 周圍的南宋遺民無不失聲痛哭。 宋陵被盜的消息傳出后,馬上引發了新一輪盜墓狂潮。 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五個帝王的陵墓先后被盜,孟、韋、吳、謝四個皇后的陵墓也被一盜而空。 當時被盜的南宋皇陵和大臣冢墓達一百多座,大量地下珍寶散失殆盡。 令人吃驚的是,徽、欽二陵皆空無一物,只有朽木一段而已。 高宗和孝宗墳中也是空空如也,連尸骨都沒見到。 當然,在這場瘋狂的盜墓中,楊璉真珈大發橫財,得到走馬烏玉筆箱、真珠戲馬鞍、交加百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云琴、金貓睛、龍肝石、綠玉磬等稀世寶物。 南宋皇帝的遺骨被棄置荒野,這在南宋遺民中激起極大的憤慨。 后來,楊璉真珈令人將這些遺骨草草收斂,和牛馬枯骼埋在一處,并在上面建寶塔一座,名為鎮南塔。 楊璉真珈的胡作非為連元朝中的一些官員也看不下去,當楊璉真珈的靠山桑哥事敗被處死后,朝中許多人彈劾楊璉真珈,但在忽必烈看來,毀掉幾個亡國帝王的陵墓算不上什么大事。 楊璉真珈強掘宋陵,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貪欲,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對南人的極端仇恨。 《文獻通考》是一部怎樣的古籍? 《文獻通考》是宋末元初的進步史學家馬端臨編寫的,它共有348卷,記載了從上古起到南宋寧宗時代為止有關歷代典章制度的變化。 《文獻通考》共二十四考,包括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金糴、士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 《文獻通考》把“田賦考”放在首位,這很能顯示馬端臨的見解。 馬端臨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歷史大變動時期,他通過文獻的綜羅,來思考歷史的興衰。 《文獻通考》也是兩宋三部通史巨制(另兩部是司馬光《資治通鑒》、鄭樵《通志》)之一,與《通志》、杜佑的《通典》一起合稱為“三通”。 中國的戲劇鼻祖是誰? 關漢卿,元代著名的戲劇家,其創作的戲劇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之父”莎士比亞。 關漢卿一生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 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皆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的晚年,正遇上了阿合馬、桑歌等奸臣擅權作惡。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關漢卿拿起筆,創作了驚天動地的《竇娥冤》。 在這部雜劇中,從小被賣作童養媳的竇娥遭到惡棍張驢兒父子和貪官的勾結陷害,含冤屈死,最后托夢給做了官的父親,才得以平冤昭雪。 關漢卿通過《竇娥冤》一劇,猛烈地抨擊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和邪惡勢力。 《竇娥冤》是我國古代“四大悲劇”之一,對當時、后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元太子真金為什么會輕易喪命? 公元1283年,忽必烈冊封比他小很多歲的南必為皇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