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應與定律--黃金法則2-《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第(3/3)頁

    什么是破窗定律?

    --小破壞要及時制止和修補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了一項試驗:他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社區,一個是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一個是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

    停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一輛,摘掉了車牌,頂棚敞開,結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停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

    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

    后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破窗定律: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破窗定律揭示了環境所具有的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會傳遞一種信息,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無限地擴展。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經??梢砸姷?。

    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那么誰也不會不顧別人的眼光而貿然插隊;相反,車輛尚未停穩,如果有幾個人猴急地你推我擁,爭先恐后,后來的人即使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對管理秩序的任何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損害,如果不聞不問、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其后果可能就是縱容更多的人去破壞它。

    于是用不了多長時間,各類有損公共秩序的行為,就會如雨后春筍般地滋生出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

    什么是空白定律?

    --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這樣一段:“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音樂于極致中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的是無盡的思想空間,起到了留白的作用。

    這種留出空白的藝術表達方式,給人感覺更富有靈氣,更能啟發人的想象力,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

    留白為什么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呢?

    它是有其心理學依據的。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有這樣的特點:在感知世界的時候,如果感知對象不完整,便會自然地運用聯想,在頭腦中對不完整的感知對象進行補充,直至完整。

    奇妙的是,人們對經過聯想去“補充”的感知對象,會產生更強烈的心理效應,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記住。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空白定律”。

    說到這里,我們大概會想起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

    影片在寂寞、夢想、逃避的情節中慢慢地鋪開,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直接表現男女主角之間的戀愛場景,這就是要留給觀眾自己去想象的。

    留白在很多領域里都有奇妙的作用。

    在生活中,和親密的人相處,也要注意適當地留白。

    比如夫妻之間,如果相互之間沒有距離,把對方看得太緊,恐怕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感情的發展。

    相反,如果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彼此保留一定的神秘感,那點空白會使兩人更有走近的欲望。

    什么是陌生時長定律?

    --如何戰勝“生命苦短”的感覺?

    我們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到一個新地方、新街道,找一個目標,會覺得很遠,花費的時間很長;可是在回來的路上,我們卻覺得比去的路程要近,走的時間似乎也短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種現象,我們把它叫做“陌生時長定律”。

    它的內涵是: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會產生時間長、時光慢的錯覺。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

    心理學家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人們在去陌生地方的時候,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陌生事物或產生的新的困難,注意力會高度集中,留意到許多信息,印象也比較深刻。

    這樣使人感覺好像經歷了很多事,因此有時間長的錯覺。

    而在回去的路上,因為這個路已經走過了、熟悉了,不用再提高注意力了,精神就放松下來,不再去留意很多事物,于是就感到經歷簡單,時間短。

    第二個原因是,去的路上,你始終不知道目的地還有多遠,即使不走彎路,因為它對你是未知的,就你也會覺得遠;而回來的時候,目的地是已知的,是可見的,不給人渺茫的感覺,讓人覺得比較容易到達,因此顯得近。

    人的一生也符合陌生時長定律。

    同樣活80歲,如果每日生活在與世隔絕、信息單調的山村,80年匆匆而過。

    而那些四海為家的人,經歷陌生的環境、人情和風俗,80年的光陰絢麗多彩,也就覺得生命挺長的。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為了戰勝“生命苦短”的感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的生命豐富起來。

    你看有的人,有一定經濟條件后,發展了許多的業余愛好。

    他們或旅游,或攝影,或聽音樂,或學習新知識,或探險,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這樣的人到了晚年回首一生時,會覺得生命過得很“值”,因為他們沒有浪費一分一秒,而是把生命過到最豐富的程度。

    但有的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一樣,會覺得一生如白駒過隙,太短暫了。

    想一想,我們更愿意選擇哪一種生活呢?

    什么是3對1規律?

    --聯合大多數

    你應該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就是當你自己想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別人可能一口回絕;如果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

    那么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

    實驗表明,能夠引發對方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采取趨同行為時,他一般會堅持己見。

    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趨同率就迅速上升。

    如果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此時趨同率最高。

    人數增至8名或15名,趨同率則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在一對一的談判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

    如果對方是一個人,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并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做出趨同行為。

    以紙牌游戲為例,一般由四個人參加,在游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反對。

    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贊同你的建議,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此人往往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

    什么是自我暴露定律?

    --敞開心扉能給人好感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

    當別人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

    但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總體來說,一個人對他人的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初次見面時待人接物的習慣所決定的,稱為社交性。

    社交能力強的人善于閑談,但談話中未必會涉及根本問題。

    第二個方面是由一個人是否愿意將自己的本意、內心展現給他人所決定的,這稱為自我展示性。

    這兩種類型的開放性通常是完全獨立的。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致地與你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家長里短,可是從來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

    而你一旦將話題引入略帶私密性的問題時,他就會插科打諢,或是一言以蔽之。

    可見,一個健談的人,也可能對自身的敏感問題,有相當強的抵觸心理。

    相反,有一些人雖不善言辭,卻總希望能向對方袒露心聲,反而很快能和別人拉近距離。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應該至少讓一個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實的自我。

    這樣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實現自我價值所必需的。

    當然,“自我暴露不足”雖然不好,但過度也是不好的。

    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做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面前,我們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于不安全之中。

    什么是貝勃規律?

    --誘敵深入法

    有一個關于“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

    如果報紙售價上漲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人們會十分敏感;而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

    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貝勃規律”。

    下面再舉例子以說明這種“貝勃規律”。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砝碼,如果此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覺察不出有什么差別。

    直到左手砝碼的加重至306克時,他才會感覺左手的有些重。

    同樣,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異。

    也就是說,要比之前的情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會有所反應。

    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差額必須足夠大。

    企業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活動經常用到“貝勃規律”。

    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員工,但這些人逆反、報復心理很強,首先拿來開刀則可能引起不良后果。

    因此,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于這種沖擊,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

    受到歷次沖擊之后,這些人已經麻木了。

    再比如,在談判中,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并使對方接受,這種“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

    什么是交往適度定律?

    --對別人過好,對自己不利

    人們常講互惠定律,就是人們對別人給予的好處,總想要同等匯報。

    于是有的人便以為,他如果對對方特別好,對方也會對他特別好。

    其實,互惠定律如世間一切規律一樣,就是適度最好,過猶不及。

    你對別人過分的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可能引起三個不良后果。

    第一,人際關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么這種關系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

    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盡,要留有余地,或者給對方回報的機會。

    第二個不良后果是,對對方過好,會令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

    中國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通俗地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

    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顯現得很多。

    如果你對子女過好,會讓他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一旦將來讓他獨立解決困難,他就覺得你對他太不好了。

    還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

    有時,妻子對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什么事都對他百依百順,反而讓對方輕視你的感情。

    第三個不良后果,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所以讓自己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也能讓自己更有影響力。

    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你會很容易被利用。

    尤其是作為領導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方法,既要有軟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辽宁省| 巩义市| 黑河市| 渭源县| 浦城县| 朝阳县| 泸水县| 永泰县| 吉隆县| 襄樊市| 克拉玛依市| 昌宁县| 牡丹江市| 儋州市| 海城市| 乐安县| 麻江县| 永清县| 盱眙县| 东阿县| 石家庄市| 济宁市| 苍梧县| 宜川县| 广宗县| 额济纳旗| 南乐县| 南雄市| 喜德县| 达孜县| 诸城市| 东港市| 墨竹工卡县| 灵丘县| 富顺县| 闸北区| 江达县| 旌德县| 穆棱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