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應與定律--黃金法則2-《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第(2/3)頁

    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1968年,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對全校學生進行智力測驗。

    然后,不考慮測試的成績,隨機挑選了一些孩子,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后來這些所謂聰明和有前途的學生,在后來的智力測驗中明顯比其他學生有提升。

    這種期盼的力量,使得被期盼的對象在不知不覺中在態度和行為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彎化心理學家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所以從現在開始,期盼你自己或者他人吧,就像皮格馬利翁的奇跡一樣,你的信任和期待,會變成現實的現象,你對他人的小關心,有可能創造驚人的奇跡呢。

    什么是奧卡姆剃刀效應?

    --把握事情的實質

    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于“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

    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

    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

    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

    然而,這并未損壞這把“刀”的鋒利。

    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事情總是朝著復雜的方向發展,復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于單純。

    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于繁雜的事物中。

    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動,成功并不那么復雜。

    奧卡姆剃刀效應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復雜效應: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

    啟示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復雜化;要把握事情的實質、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什么是凡勃倫效應?

    --“瑞士名表”的騙局

    韓國曾鬧出了轟動一時的“瑞士名表”騙局。

    一個名叫李某的美籍韓人,注冊了名為“vincent&co”的手表品牌,并相繼在瑞士和韓國進行法人和商標注冊,從而偽裝成總部在瑞士的公司。

    表鏈和表扣是從中國進口的,時針、分針、包裝盒等廉價配件從韓國的生產商處購買,經過“精心打造”的“瑞士名表”成本價不到10萬韓元,竟以數千萬韓元出售。

    并在時尚雜志、電視和互聯網上登廣告,說百年來只向英國等歐洲皇室出售的瑞士名表終于登陸韓國,英國女王、戴安娜等戴過的手表,如此等等刺激有錢人的虛榮心。

    令人吃驚的是,韓國許多名人還真“上鉤”了,包括一些明星和要員。

    正當李某大肆斂財的時候,首爾警方接到舉報,并以欺詐罪拘捕了李某。

    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凡勃倫效應,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愿意購買的消費傾向,因為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什么是對比定律?

    --要想甜,加點鹽

    小張和小王受雇于一家超級市場,他們工作資歷差不多,可是小張卻被由領班提升為部門經理。

    小王認為自己不比小張差,覺得總經理對他很不公平,就憤而辭職,并在走之前向經理表達了他的不滿。

    總經理說:“你想知道你們之間的差別嗎?

    那么請你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賣的。”

    小王很快從集市回來,匯報說剛才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拉了車土豆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

    總經理問。

    小王又跑去,回來說有10袋。

    “價格如何?”

    小王再次跑到集上。

    總經理望著氣喘吁吁的小王說:“請休息一會兒吧,再看看小張是怎么做的。”

    說完就叫小張去做同樣的事。

    小張很快從集市回來了,匯報說到現在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1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經理看。

    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會弄幾筐西紅柿來賣,據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

    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當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

    總經理說:“請他進來。”

    這時,小王一下子明白了他和小張之間的差異,感到很慚愧。

    對比的效果就是這樣鮮明,有時甚至比千言萬語更說明問題。

    人的心理有這樣一種特點,就是單獨認識一個事物時,不如把它的對立面也同時列出來進行比較,這樣效果就會更明顯。

    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對比定律”。

    就像你吃菠蘿的時候,可以用淡鹽水泡一泡,吃起來就比較甜。

    因為從本質上講,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對比中存在的,你給一個事物規定一種特性,必然是在其他事物的對比之下。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苦,就沒有甜;沒有丑,就沒有美……

    什么是討厭完美定律?

    --完美的人不如有缺點的人可愛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發現,一個能力非凡而又完美無缺的人的吸引力,遠不如一個能力非凡但身上卻有著常人的缺點的人。

    這恐怕是人們認為太完美反而缺少人情味,倒不如個性有棱角、有小毛病的人更貼近人性。

    “四人幫”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常有許多“三突出”和“高大全”的人物。

    其實那種十全十美、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根本就不可信,更談不上讓讀者喜愛了。

    看起來的“高、大、全”,本質上往往是“假、大、空”。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來各方面都比較完美的人,但是他們卻往往不太討人喜歡。

    而討人喜歡的,卻往往是那些有優點,但也有一些明顯缺點的人。

    為什么呢?

    因為一般人與完美無缺點的人交往時,總難免因為自己不如對方而感到自卑。

    如果發現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樣有缺點,就會減輕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與之交往。

    你想,誰會愿意和那些容易讓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

    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比缺點很少的人,更容易讓人覺得可親、可愛。

    有一位大齡女青年,具有較等學歷,長得很漂亮,事業也很有成就。

    在很多人眼里,她相當完美。

    可她覺得婚姻是終身大事,不能馬虎,寧可等著,也不能將就。

    結果,抱著這樣的觀念,一晃四十了,還是孑然一身。

    她感到很奇怪,像她條件這么好的人,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發現呢?

    其實她不知道,也許正是她的“完美”把許多男士嚇著了。

    通常,優點和缺點也是辯證的,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往往是因為他的某個優點,才導致他的另一個缺點。

    比如一個慷慨大方的人,可能會有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毛病。

    很多時候,要看你選擇什么,放棄什么。

    很多的情況是:你選擇一個優點,也往往必須放棄另一個優點。

    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點,往往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一種達觀的表現。

    什么是小世界定律?

    --世界真小

    有一天,一個未過門的女婿準備去拜見丈母娘。

    他路過一家食品店,看見一條長蛇般的隊伍延伸而出,原來是人們在排隊購買脫銷已久的一種名牌火腿。

    他忽然想起,“心上人”不是說她媽媽最喜歡用火腿煮湯喝嗎?

    何不買幾個,去討她老人家的歡心呢?

    于是,他使出渾身解數,插到了隊伍的前邊。

    一位大娘看不慣,批評了他幾句。

    他惱羞成怒,脫口便罵,把那個大娘氣得怏怏離去。

    他心里想,反正茫茫人海,誰也不認識誰。

    當他提著火腿,敲開“心上人”的家門時,一下子驚呆了,原來開門的正是那位大娘。

    他這才明白,他剛剛得罪的那位大娘就是他未來的丈母娘!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歷,就是在某一時間、地點,碰上一個絕對想不到會碰上的人?

    有時現實生活中就是會發生這樣巧的事情。

    有時候,你在一個陌生的角落遇到一個陌生的人,閑聊幾句后竟然發現你們有一個共同的熟人,使你不由感嘆:世界真小!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

    而我們通常以為碰見認識的或者有關聯的人,不是那么容易。

    事實上,這種事情的發生比我們想象的容易得多。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的“小世界定律”。

    什么是手表效應?

    --在選擇面前果斷決策

    所謂手表效應,是指一個人只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

    兩只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此時,不妨聽聽尼采的忠告:“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因而,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只,盡力校準它,并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被“兩只表”弄得無所適從,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

    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并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郁郁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選擇所愛的,愛所選擇的”。

    這樣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

    或許手表效應給我們一種直觀的啟發: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

    另外,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其行為將陷于混亂。

    什么是社會負責分散定律?

    --旁觀者越多越不會有人見義勇為

    1964年3月,紐約昆士鎮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謀殺案,使全美感到震驚。

    年輕的酒吧經理吉娣·格羅維斯在凌晨3點回家途中被溫斯頓·莫斯雷刺死。

    使這場謀殺成為大新聞的原因是,這次謀殺共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莫斯雷刺中了她,離開幾分鐘后又折回來再次刺她,又離開,最后又回過頭來再刺她),這期間,她反復尖叫,大聲呼救,有38個人從公寓窗口聽見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

    但沒有人下來保護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沒有人幫她,甚至都沒有給警察打電話。

    當時,新聞評論人和其他學者都認為,這38個證人無動于衷的表現是現代城市人,特別是紐約人異化和不人道的證據。

    可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兩位年輕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卻覺得,事情沒有這么簡單,人們無動于衷,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和更令人信服的解釋。

    他們認為,這種現象不能僅僅歸結為眾人的冷酷無情,或是道德日益淪喪。

    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是不同的。

    當某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一個人能提供幫助,那么這個人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

    如果這個人見死不救,他自己就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分擔,造成責任的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都意識不到,這就容易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一個緊急情形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旁觀者無動于衷。

    這種冷漠旁觀的行為,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觀者對其他觀察者的反應。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惠安县| 南江县| 内黄县| 寿阳县| 米易县| 栾城县| 博客| 柘荣县| 伊吾县| 沂南县| 观塘区| 德安县| 泽普县| 乐昌市| 驻马店市| 洛阳市| 乌拉特中旗| 绥江县| 承德县| 成武县| 邮箱| 通州区| 都兰县| 酉阳| 吴忠市| 永福县| 通山县| 威海市| 镇江市| 本溪市| 英超| 武功县| 桂东县| 于田县| 仙桃市| 抚远县| 尼勒克县| 岚皋县| 茌平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