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那么,到底應怎樣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首先應區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買書、買練習本,家長就應適當滿足孩子并讓他自己去購買這些東西。 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嚴辭拒絕,并向孩子講明道理。 一般來說,上學以后的孩子,都能接受這些道理約束自己的行為。 其次,在給孩子零用錢時,切忌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家務勞動聯系起來。 孩子干點家務活是正常的,這既能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也能培養他們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義務感。 但不能將之和錢聯系在一起,家務勞動都是無報酬的,不能因為參加家務勞動而獲得零用錢,這樣會扭曲正常的家庭關系,變成雇傭關系,扭曲家庭勞動的意義。 同樣,零用錢也不能用在獎勵孩子考試成績上,這無疑把金錢用做一種物質刺激,有礙于培養孩子端正的學習態度。 最后,在買禮物之前,父母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 知道孩子所著迷的事情、在意的東西,聽孩子談論自己的愿望和希望,但不要讓他的這些希望和愿望立刻得到滿足,并且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愿望都是“必須”或能夠實現的。 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為未來作打算。 孩子才會懂得在“美夢成真”時刻的快樂,在“美夢落空”的時候不會跺腳,只有付出這樣的時間代價,他才可能放棄“我要什么媽媽就得給什么”的幻想而慢慢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 孩子的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 培養孩子的上進心,首先要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爸爸媽媽的挫傷。 孩子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父母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 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擊,有的干脆就放棄了努力。 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家庭中,爸爸媽媽本身缺乏上進心,工作不思進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視孩子情感與智力方面的需要。 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和要求,極少和孩子談話、游戲、講故事,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自身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因此,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必須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孩子感興趣的事,做起來必然有積極性,反之,影響積極性發揮。 如何激以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以親切、活潑、愉快的言語激發孩子。 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極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語氣,肯定孩子的成績,繼而提出新的要求,這樣便會很自然地激發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來。 引導孩子積極活動。 孩子在活動或游戲時,父母積極參與,同樣也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通過父母的參與,可以使孩子從中得到快樂、獲得滿足,從而為“下一次”打好基礎。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樣可以促進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滿意,也應以鼓勵的話語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績。 父母的鼓勵,不僅會使孩子受到鼓勵,并能使孩子產生一種“連鎖反應”--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或對舊知識繼續努力鞏固的愿望。 如果父母用諷刺或訓斥的語氣教訓孩子,只能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使其滋生畏懼、逃避的心理,更甚者會影響其一生的進取心。 什么原因導致你的孩子不喜歡老師呢? 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 老師沒有讓孩子當小干部,沒有給他一定的工作任務,甚至在課堂上很少向他提問,或者老師跟他從來沒有交談過。 孩子對某科的學習缺乏興趣,成績不好,即使老師沒有對他批評、責備,他自認為學習不好,老師不會喜歡自己,于是對老師缺乏感情。 因為紀律問題或個別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過多、過于嚴厲。 受到太多、太嚴厲批評的孩子,在老師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體驗,造成感情上的隔閡。 被老師冤枉過,老師又沒有認真承認自己的失誤。 老師教育、批評學生時,難免出現錯誤,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懷,產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緒,與老師感情疏遠。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 而這種負面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如何讓孩子與老師正常相處?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松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 家長一方面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 另一方面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 其次,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識別他人的情緒,并對其做出適當響應的一種能力),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并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系,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 應教導孩子:一方面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另一方面,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 最后,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 而只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系,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合理的需要,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中體會受教育的愉快。 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并不等于認為老師做的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只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 附測試:你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每一個家長的首要任務,無論家務和工作多么繁忙,家長也要擠出時間來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 但有些家長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惱。 原因很簡單,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 1.5歲的悅悅把幾十件積木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媽媽一定要她收到盒子里,悅悅不理,最后哭鬧到奶奶處,于是奶奶動手收拾起來,但媽媽還是說:“小孩子應該自己學會收拾玩具。” 后來爸爸對悅悅說:“這次就原諒你,我來收拾,你來幫助我,下一回,自己干。” 爸爸在盒子里放了5件積木,其余的都藏了起來。 第二天,悅悅玩過這5件積木以后自己也收了起來,爸爸又獎給她5件積木……對件事情你認為怎么分析? 2.6歲的淘淘一看見飯桌上有瓶打開的果醬,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面前用指頭舔吃來,而且舔了又撈,撈了又舔。 奶奶發現后說:“你怎么把手指伸到瓶子里去了? 多臟!” 媽媽就給奧夏一把勺子,讓他從瓶子里舀了吃。 爸爸用目光表示反對這樣做,但媽媽說:“瞧你,孩子吃點果醬也小氣!” 請問這件事誰對誰不對? 3.拉拉實在太喜歡她的玩具娃娃了,有一次她看見爸爸忘記在桌上的剪刀,就拿來剪旁邊的新頭巾。 當爸爸發現了他打算送給媽媽的禮物被弄壞后,非常生氣,就罰拉拉站壁角。 這時媽媽回家了解了此事,就把爸爸拉到廚房里說:“拉拉才4歲,別這樣處罰她,要講給她聽這樣剪是不對的。” 但爸爸堅持己見,他認為家里應該有條規矩:無論大人小孩,誰糟蹋了東西都應受罰。 那么你認為這是原則性強的表現嗎? 4.有一次莎莎看見爸爸在家里抽煙,就問:“爸爸,人家說抽煙是不好的,那你干嘛還要抽呢?” 爸爸有點臉紅,就對莎莎說:“好,我以后不抽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這非常難以做到,于是又偷偷抽了起來了。 但是莎莎還是聞到了香煙味,見到了香煙頭,所以他又問爸爸:“你不是說過不抽了嗎?” 看來,爸爸這次回答可不能隨口說說了。 究竟該怎樣回答才好? 5.再過兩星期,娜娜就要滿5周歲了,媽媽為他買了生日禮物--電動汽車。 當媽媽把汽車藏進大櫥時,娜娜問她這是什么,媽媽神秘地笑笑,說這是個“秘密”。 于時娜娜纏著問是什么“秘密”。 媽媽說:“夠了,你真煩死人,到那一天自會給你看的。” 娜娜說:“嗨,我知道了,這是我的生日禮物!給我看一眼,我只要看一眼,我保證!” 請問這件事的結局你能預測到嗎? 有什么地方不大對頭了? 答案: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絕不應只是要求,而應該按解釋--示范--在大人指導下完成--獨立完成--評價這樣的順序進行。 媽媽也不了解四五歲的孩子能亂扔幾十件東西,但不會把它們收起來;也不應像奶奶那樣只是包辦代替;需要像爸爸那樣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做。 2.6歲的孩子往往還沒有養成禮貌和衛生的習慣,更不懂得先要得到大人的允許。 媽媽對爸爸的責備當然更不對,爸爸不是小氣,從瓶子里直接舀果醬吃當然不對,果醬應先舀在碟子里再涂在饅頭或面包上。 所以果醬瓶不應沒加蓋子,更不應直接拿上飯桌。 3.其實爸爸自身犯了好幾處錯:首先剪刀不應亂放,其次禮物又沒收好,更主要的是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幼兒的行為:因為在伊拉看來,她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娃娃需要“頭巾”,這并沒有什么錯。 媽媽的意見是正確的,而且她還很注意,在孩子面前不馬上去指責爸爸。 4.既然父親已經答應過不再抽煙,那就一定要遵守諾言,不論這樣做有多么困難,因為這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實在太大了。 現在父親絕不能再次掩飾,只能回答:“這不是客人抽的,我答應過不抽,但沒能做到。 孩子,這比抽煙更壞。 我現在才知道抽煙已成習慣,很難一下子戒掉,你將來無論如何也別去學抽煙,我也要努力去戒掉它。 只要下定決心,是能戒掉的。” 5.你可以想象得出媽媽最后還是拗不過娜娜,不但給她看了一眼,而且到生日那天,汽車也許都已玩舊了。 許多年輕的父母本身就忍不住要在孩子面前急于炫耀、夸示一切,這并不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