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單純限制不是解決孩子亂花錢問題的好辦法,對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在家庭經濟允許的范圍內,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開支,允許孩子在一定條件下自己計劃花錢。 再次,不要讓孩子受廣告誘惑。 告訴孩子,廣告的宣傳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不必為廣告的宣傳所迷惑。 即使廣告本身沒有問題,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進行采購,否則會造成浪費。 最后,還要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別人。 有一些孩子喜歡用父母的勞動所得大方地“獻愛心”、“幫助別人”,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應當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才有意義。 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還沒有創造財富之前,可以選擇別的方式。 讓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幫助”。 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責任呢? 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教會孩子簡單的儲蓄方法。 例如,孩子很想吃炸雞,如果買份炸雞需要20元的話,家長可以告訴他:“今天只能給你10元,明天再給你10元,你湊足20元時再去買吧。” 這樣做可以激發孩子的儲蓄觀念,使孩子學會“把今天的錢存起來,等到明天再用”的簡單儲蓄方法。 當然,教孩子分別用儲錢罐和銀行存折,把平時的零花錢及逢年過節得到的“紅包”積存下來,也是讓孩子獨立儲蓄的辦法,但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個性的不同,對錢的管理加強監控。 培養孩子節約和計劃用錢的習慣。 日常中,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和其他行業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賺錢要付出辛勤勞動的道理,自覺養成節約用錢的習慣。 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儲蓄去開支。 例如,孩子要買玩具或出去游玩,家長可以指導他使用自己的積蓄。 這樣,不僅可讓孩子認識到儲蓄的意義,使他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達到目的的快樂,同時還可培養孩子節約和計劃用錢的能力。 消費學習既是知識方法的學習,也是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通過消費學習可以讓青少年學會合理安排個人開支,了解和學會計劃家庭開支,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在孩子自主消費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建議:量入為出,避免攀比;學會計劃,適當存款;比較價格,科學購物;明智選擇,自我保護。 節假日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正負方面的影響? 據調查了解,青少年在節假日的犯罪率明顯高于平時在校學習時間。 有的老師驚異地發現,一個原來學習認真、遵守紀律的學生,過了一個暑假后,變得經常遲到、曠課,學習成績也下降。 而有的學生在節假日期間積極參加健康有意義的活動,變得更富有愛心和責任感。 同樣是學生,同在節假日里,不同活動安排產生了兩種不同結果。 這不能不促使咱們家長進行理性思考:節假日為什么會對孩子有這么大的影響呢? 這是因為:(1)在節假日里,孩子離開學校,離開了教師,父母也放松了對孩子的要求和管理。 加上孩子學習任務輕,壓力小,自由支配時空大大增多,交往時空、對象復雜;(2)節假日包括寒暑假和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連續時間較長,約占全學年時間的1/4。 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孩子離開學校,處于自由狀態或家長的監護狀態。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正處于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階段,自我制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可塑性特別大。 從正效應來看: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生活,調節生活節奏,豐富生活情趣;促進學生興趣愛好的提高,發展學生個性;可以利用節假日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成績;可以擴大孩子的生活時空,讓孩子走向大自然和社會,增長見識;可以走親訪友,自主交往,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等。 從負效應來看:若節假日活動安排不當,則有可能讓孩子浪費節假日時間,養成不良習氣。 如大手大腳,任性刁蠻,生活無規律,亂交朋友,或個性孤僻,甚至染上看黃色書刊、吸毒等毛病,走上犯罪道路。 特別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一些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給社會帶來不少不健康的東西。 若不注意對孩子節假日活動的管理,則孩子容易誤入歧途。 如何合理利用節假日?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喜歡節假日,他們總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著節假日的到來。 節假日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歷程,節假日活動是對孩子學校生活的必要補充,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每一位家長都應努力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節假日活動。 如何使孩子愉快地度過這些節日,為自己和他人增添歡樂,是父母不可忽視的教育內容。 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利用節日,進行有關的知識教育。 例如,在教師節進行尊敬老師、尊重知識、尊敬長輩的教育;五一節進行愛勞動、愛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六一兒童節進行未來教育。 讓孩子對這些不同節日有具體的認識。 過節時,父母需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例如,教師節,父母應通過談話、通信或去拜訪自己的老師,以體現尊師的道德風范;母親節,父母應關心問候自己的母親,給母親排憂解難,讓老人稱心如意。 這種教育效果好,與口頭教育互為補充。 讓孩子參與節日中有意義的活動。 如六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學校社會都要組織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 要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增長知識,讓孩子高興、愉快地度過節日。 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準備節日食品。 如春節過年包餃子,大人可帶著孩子一起采購、一起動手,孩子既得到鍛煉,又學到簡單的烹飪技術,使孩子過得盡情、高興和滿足。 從哪些方面考慮與孩子一起安排假期生活? 家長必須高度重視節假日孩子活動的安排,防微杜漸,積極引導孩子合理安排節假日活動。 如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慮。 尊重孩子,共同協商。 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武斷地將孩子的暑假“據為己有”,安排各種補習班、強化班、特長班,孩子們不得不從“單調”的校園走進一個家長精心打造的“鳥籠”。 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給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 溫故知新,承前啟后。 家長要與孩子商量抽出一定時間溫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 但切忌在學校布置的假期作業上層層加碼。 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要肯定孩子的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如果孩子成績偏差,甚至有的功課不及格或品行有過失,則需冷靜對待,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切忌粗暴埋怨甚至“武力討伐”。 “上山下鄉”、回歸自然。 家長最好能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到鄉村、山區與大自然“密切接觸”,讓他們享受大自然的撫愛,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繽紛。 經濟條件允許的家長還可以安排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游覽祖國的風景名勝、名山大川。 經濟困難的學生也可以在家長帶領下到就近的山間田野去活動,一樣可以有所收獲。 抽出時間、與孩子同樂。 家長一定要抽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一起娛樂,與孩子一起進行游泳、郊游、野營、爬山、欣賞音樂、制作小工藝品等有益的活動,這樣既可豐富孩子的閱歷、增長其見識、愉悅其身心,又可以密切家長同孩子的關系。 接觸社會、陶冶情操。 鼓勵適齡青少年參加一些適度的社會活動或公益勞動,如社區活動、幫助殘疾人活動等。 使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培養其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品格。 孩子們容易出現的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課間休息、行走、玩耍時不注意而出現的安全事故。 中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其精力旺盛、好動,自控能力較差。 課間休息時,常常跑跳、逗打、追逐嬉鬧而不注意周圍環境,稍不留神可能導致不良后果。 例如常有學生上下樓梯不注意或走路不注意而摔跤,造成手臂、腿、腳挫傷、扭傷甚至骨折。 行走、騎車、乘車不注意造成的安全事故。 中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年齡特征又決定其容易急躁、沒有耐心,遇事常常缺乏仔細考慮,不注意安全,不計后果。 例如,不遵守交通規則,亂穿馬路,翻越護欄;騎車帶人,高速逆行,相互追逐碰撞;乘車、乘船時搶、扒等。 用電、用火、用氣不慎出現的安全事故。 當今社會“電”與家庭生活和工作學習時刻相伴。 “電”既可造福于人,又可禍患于人。 超負荷用電,導致電器損壞、電線短路,引起事故發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不幸。 全國因用電不慎引發的重大火災事故頻頻發生,給了人們沉痛的教訓。 游泳、水上游樂出現的溺水事故。 我國水域寬廣,江河湖海縱橫,塘堰水庫遍布,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為消暑解熱,紛紛到江河湖海、塘堰水庫中奮臂擊水,舒心暢游,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更好戲水。 游泳雖然是一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但略有不慎,就會樂極生悲。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家長要指導孩子認識什么樣的行為、什么樣的環境容易發生災害,使之充分認識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增強安全意識,避免發生安全事故。 其實,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關鍵是要幫助兒童樹立一定的安全意識。 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 對于小學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識教給他們: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煤氣爐具的安全使用;化學物品、藥品的標識及使用;出門,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上學放學路上要與同學結伴走,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搭話或吃陌生人給的食物;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硬物銳器損傷身體任何部分等。 兒童天生好奇好動,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動,但一定要讓其掌握安全知識,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教給孩子意外發生時的應急措施。 讓孩子懂得應急措施非常必要,例如,煤氣泄漏時要先切斷氣源、開窗通風,千萬不能馬上開燈、打電話、關電子打火開關,否則會引起爆炸;遇到意外,會打報警電話、急救電話如110、119等;懂得一些基本醫學知識,如急救止血方法;萬一被人強行拐帶走,要懂得找機會找當地公安機關、政府部門等。 曾有報道一小學生被拐帶后,被賣到一農村人家里,他趁那家人出處趕集,逃到鎮上,找到派出所,結果最后得以回到父母懷抱。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識,但天性淘氣。 貪玩、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時玩起來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傷或損傷別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東西而上當受騙。 因此,父母平時要注意增強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東西? “爸爸,給我二十塊錢,我要買一個奧特曼。” “媽媽,我的鉛筆用壞了,給我三塊錢。” 現在的孩子經常向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做家長的既不想拒絕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錢以后亂花,常會感到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第(2/3)頁